一二三四五六七 DeepSeek来写诗春运里,这对铁路伉俪互为彼此的光“纸上江山·古韵新生”古籍修复体验活动在广汉举行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093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2-21

一二三四五六七 DeepSeek来写诗

——中国造AI工具“致敬”近现代著名诗人追踪报道 

实习记者谭悦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新春伊始,中国造AI工具DeepSeek火爆全球。2月14号本报特别策划DeepSeek“致敬”近现代著名诗人,让DeepSeek分别模仿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卞之琳的《断章》、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创作四首诗,实测DeepSeek的写诗水平。

本次测试诗作刊发后收到了大量专家学者及职工朋友的反馈, 他们从不同角度分享了阅读DeepSeek诗作的感受以及关于诗歌创作、人工智能等的诸多想法。

蔡尚伟

干海滨

童谨袤 均为受访者供图

DeepSeek 的诗作较为“机械化”,缺少“人味儿”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互鉴书院山长蔡尚伟:

DeepSeek模仿徐志摩《再别康桥》写就的《雨巷别》,一看就能看出模仿痕迹,它对中国传统诗词名作的一些元素进行了一种互文性的勾联,从诗句来看,还是有朦胧诗的倾向。从作诗的陌生化技巧来说,看得出DeepSeek对日常语言有意地进行揉碎、错配,从而营造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这种追求是能感觉得到的,从细节上也看得出一些诗意的闪光。但总感觉他的情感是比较飘逸的,意义指向也比较含混。总体来说,不如徐志摩写的《再别康桥》那样情感真挚、清晰,以简御繁,相比之下《再别康桥》还是更有人味儿、更有人情味儿、更有生命的质感。

至于模仿卞之琳先生《断章》写就的《倒影练习》,在境界上、意境上的差距就太大了。卞先生的《断章》,意象用词简约、意境回环婉转,既有简约之美,又有哲学深度,以简御繁的技巧和诗歌的魅力,都远远超过《倒影练习》。《倒影练习》甚至初读都有点儿不知所云,从标题的角度来说都不行,也很难有让人记忆的韵味,我个人觉得差得比较远。《倒影练习》看起来很新鲜,但是言之无物,并且很生硬,机械感比较强。而“断章”两个字搞定,同时,它又有比较深邃的文化的意味和生命变化的情感张力。

广安市邻水县第十一小学教师李小华:

读完这几首诗,觉得DeepSeek模仿写的诗与诗人写的还是大不一样,DeepSeek写的诗歌节奏规整,没有变化,是一种程序设置,只是在用词风格和诗人类似,但读完不感人,不能让人共情。

中国电信营业厅工程师童谨袤:

DeepSeek确实有它厉害的地方。一开始,我对它那海量的语言库半信半疑,后来发现它不仅能把话讲得滴水不漏,还能把复杂的意思阐释得特别精妙、完美。不过静下心来想想,这种“完美”,反而暴露了一些问题。语言本该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就像徐志摩、卞之琳的诗,那种韵味和意境,是别人怎么也模仿不来的。

德阳市委编办工作人员邓明峰:

DeepSeek写出来的文章,初看很高大上,博人眼球,但仔细看认真读后,觉得还是缺少了些生命力和灵性,只是文字堆砌组合和文学游戏。创作不是模仿,真正的好作品是作者的心声和情感的表达,这是任何高新科技都不能替代的。

泸州市泸县纪委监委宣传部干部吴威:

DeepSeek文字只能作为一个参考,不能作为一种创造,因为它只能用已有的辞藻,写出已有的风格,没有创新的表达和细腻的情感。

川煤嘉业机械公司许武松:

DeepSeek没有把诗人临场情感发挥出来,读诗就像看“爆米花”影片,虽然能让人开心,但是没有一点营养。

DeepSeek 的“思考”模式更像“定制”而非“创作”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互鉴书院山长蔡尚伟:

我自己写诗是因感而发、因情而发,没有那么理性。而DeepSeek把创作的逻辑说得很清楚,这是它的优势,它是按定制产品的那种逻辑,非常理性,程序非常清晰,但这个更像是搞学术的方式。我们平时写诗,一定是情感真实饱满,然后自然而然地以情感的引导,去捕捉一个美的意象,再把这个意象勾联到词汇上。在既有的词汇语言体系及诗歌传统中找到一些勾联点,但这些过程可能都是非常偶然且瞬息万变的,这些过程自己有时候都不能够完全捕捉。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闪现出一些候选项,比如一、两个短句,而后再找到一个独特的、优美的形式,能够基本附着自己的情感,然后,依次延伸几句。最后,再把那些零散的句子,作为一个系统、一个结构,来把握它整体的表达和自己的情感意象。根据思想的配合度、匹配度,再不断地修正,可能在最后一个环节了,就比较有意识地去对这个诗歌、诗词的整体效果,包括格律、音韵长短等等来进行调试。最后达到音、形、意的有机统一,审美效果的达成和特色差异化的确定。

所以从本质上说我的创作过程和DeepSeek的“创作”过程还是有差异,我们的方向可能都不完全一样。但是DeepSeek应该更能保证快速批量的生产。也许随着未来对程序的优化,DeepSeek会更有人味儿,作出更像人所作的诗词。但从目前来说,人基于真实的生命个体的经历以及那些非理性的、强烈的情感,DeepSeek本身是不具备的。那些所有的微妙之处,DeepSeek也是无法感受的,它现在还属于模仿,而模仿和原生还是有着较大区别。技术的进步可能让模仿的相似度更高,但只要人工智能没有明确地产生自我意识,那它在情感表达中的漏洞还是会存在。

DeepSeek 为人类文学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互鉴书院山长蔡尚伟:

DeepSeek在要求不太高的情况下,在一些公共场景中,让它来写叙事诗,甚至是作赋,它都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他的诗作甚至可以取代一些水平不高的诗人的作品。但是如果要用诗歌比较纯粹的、比较本真的标准;要追求诗歌艺术的境界;要放在诗词发展史、文学发展史、文化发展史中,对于人类的情感表达,我觉得还是要坚持人的主体性,以高水平诗人的生命感悟为基本出发点,要坚持这个原则,让机器人永远都只是个工具,而不是它来取代人,成为能凌驾于人的生命表达之上的一种存在。

巴金文学院院长干海滨:

在《唐诗三百首》的序言中,孙洙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果把DeepSeek看作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发扬的写作者,它建立在海量阅读基础上的写作具备了很大的潜能。DeepSeek既可能是个工具,也可能是个创造者。比如在格律诗和词赋方面,它已经展示了取众家之长为己所用的能力,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无数优秀诗人一生的才华、一生的美学追求,DeepSeek十秒钟就能分析总结,并较好地融汇到新的诗歌当中。DeepSeek最值得期待的一点是,它的起点这么高,而且还在飞速进步,可以想象它必将带来种种可能性。

我们在谈论DeepSeek的写作时,太多的人(尤其是传统写作者)认为DeepSeek作品不具备情感和思想,还有不少人认为它缺少原创力。从写作主体的能动性来说,DeepSeek确实只是个工具,它的作品是人给出的主题,并建立在数据和运算基础上。但我们在谈论这个特殊工具时,有必要谈到文学作品的二度创造活动,亦是读者在阅读DeepSeek作品时心理层面的再创造活动。这些由读者“发现”和“挖掘”的文学形象和审美意蕴,将可能让DeepSeek更丰沛、更具活力。

DeepSeek的诗歌,目前还依托于既有标准和相对多的经验,它的创造性和探索性还需提高。在当下,诗人们也不必对DeepSeek大呼“狼来了”,如果你的作品足够优秀,优秀到DeepSeek只能追随你的步伐,何惧之有?

还有读者认为,人工智能在诗歌创作领域的崛起,无疑是文学发展史上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虽然它目前的作品,还无法和经典、优秀的诗作媲美,但已经展现出超越当下许多诗人的创作水平。而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及AI学习能力的增强,人工智能的写作水平将难以估量,我们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或许能够创作出令人惊叹的诗作。这些作品或许在形式上更多样化,突破传统诗歌的边界,创造出全新的诗歌;或许在内容上,将结合前沿科技、社会现象,甚至人类未曾触及的情感领域,展现独特的视角和思考。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