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大群团”端出三大“硬菜”让“小专家”成为治理“大力量”赛技能 展风采移动工会驿站暖心服务“零距离”眉山丹棱县总工会托举职工幸福梦泸州市总工会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绵阳北川县总工会开展巾帼劳模工匠宣讲活动南充蓬安县集体协商“集中要约季”活动启动遂宁大英县总工会组织职工助力乡村旅游发展达州开江县委组织部机关工会开展工间操活动中国农业银行崇州支行营业部工会举办主题志愿活动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122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3-27

让“小专家”成为治理“大力量”

宜宾马静雯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3月19日,四川省博物馆“公开承认错误”引发热议,一名初中学生凭借课余积累的历史知识和细致的观察力,发现了四川省博物馆一面千年铜镜断代有误,随后博物馆也诚恳回应“错误确实存在,已立即改正”赢得公众点赞。这一事件看似是外行挑战权威,实则反映了专业机构与公众互动的新趋势,更凸显了青少年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意义。

为何专业机构会被一名初中生“纠错”呢?一方面,博物馆作为文物保护与研究的权威机构,其工作严谨性本毋庸置疑,但人力与技术的局限可能导致出现个别疏漏的情况。另一方面,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共享降低了学习门槛,青少年通过线上渠道能对相关专业知识进行学习,而青少年敏锐的观察力和敢于质疑的精神,恰恰弥补了传统权威可能存在的盲区。此外,博物馆主动认错的态度,既体现了对公众监督的尊重,也为同行树立了“有错就改”的良好典范。

这一事件带来的启示远不止于纠错本身。笔者认为,首先,专业机构需以更开放的姿态接纳公众监督,文物鉴定涉及复杂的历史、科技与人文因素,建立更透明的信息公开机制和公众反馈渠道,既能借助社会力量完善研究,也能增强公众对文化事业的信任感。其次,应鼓励青少年培养批判性思维,若学校与家庭能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发现、质疑与验证,将有助于更多“小专家”涌现,为社会治理注入新活力。最后,社会需为青少年参与公共事务创造更多机会,从博物馆的“纠错”到环保、科技等领域的创新,年轻一代的智慧不应被低估。

当然,肯定公众监督的作用,并非否定专业机构的价值,相反,正是专业性与公众性的结合,才能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博物馆不妨以此为契机,探索“专家+志愿者”协作模式,或举办青少年文物鉴赏活动,让权威与大众在互动中共同进步。

千年铜镜的“年龄之谜”被揭开,照见的是社会进步的微光---当专业机构放下身段、公众敢于发声、青少年不被“年龄”标签所束缚,我们便能以更包容的姿态, 守护历史的真实,也更能拥抱未来的无限可能。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