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3月28日《工人日报》报道,重庆年度工伤预防综合项目正式启动,主要通过宣传培训、隐患排查、应急演练等方式,增强工伤预防意识和能力。千方百计、多措并举减少工伤事故,既是确保安全生产、建设平安企业的必经之路,也是全力保障职工身心健康的必备条件,不仅关系着一企一岗,还关乎着千家万户。笔者认为,降低工伤事故率重在教“预”---增强职工预防意识,绷紧预防之弦,教会职工预防方法。要确保教“预”成效,需与时俱进、老调新弹。
工伤教“预”要在全员覆盖的基础上瞄准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高、工伤保险费支缴率高、工亡多、工伤伤残等级高的重点行业、企业、岗位。预防不能仅仅强调于会议、重视于文件、停留于口头,必须落实于行动,在企业内敲响安全警钟、形成浓厚氛围。
要把宣传培训作为“预警机”。大部分企业在职工入职培训、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等环节都会涉及工伤知识,但可能存在效果不佳的问题:一方面,培训者、受训者对工伤风险预估不足,认为高度重视、严肃认真是小题大做,不必过于紧张,导致相关培训“一滑而过”“入目不入心”;另一方面,培训形式千篇一律,主要是在课堂上结合政策学习、案例分析来讲授,尽管后者“触目惊心”,可警醒的有效时长不足,培训时震撼心灵、培训后依然如故。
笔者认为,老调可以重弹,不过需要新弹。主动引入VR技术及设备,以更直观、可体验的方式模拟工伤事故场景,让职工参与“现场教学”,借助逼真感直击人心,亲身“经历”一遍胜过耳提面命千遍。
要毫不松懈织密工伤“防御网”。让职工掌握预防之法的同时,还要建起“防御网”,认真排查、及时排除,用守护安全的“火眼金睛”令工作环境的隐患无处遁形,不能让它变成顽瘴痼疾。还应不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扎实开展“安康杯”活动,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要发动职工担任“安监员”。成立安全小组,设立安全监督员,在工作一线发现问题、相互提醒、互相监督。提出工作建议并被采用的,可给予适当奖励。
虽然预防和防御双管齐下,但难免百密一疏。为了更好应对这“一疏”,快速妥善处理,要利用各种机会讲清讲透工伤认定、赔偿标准和办理流程,有备无患---尽管不希望它派上用场,然而这确实是教“预”的重要内容。
工伤教“预”并非阶段性的,而是全过程的,要把工作做在事前,把功夫花在平时,老调新弹更要弹得响亮,弹得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