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四川工人日报》消息,日前,四川省总工会印发通知,决定实施《四川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专项互助保障计划》,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减轻因遭受意外伤害或罹患疾病承担的医疗费用负担。这种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由工会提供的额外医疗保障,无疑是为新业态群体构建起抵御健康风险的“第二道防线”,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也让越来越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感受到“病有所医”的温暖。
在四川,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已超过370万人。然而,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传统劳动者在社会保障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许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遭遇疾病或意外伤害时,往往难以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大难题。
健康有“医”靠,劳动者幸福才更牢靠。在我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面临的健康风险具有显著特征,传统医保制度难以覆盖其职业伤害引发的高额医疗支出。据统计,全国个体货车司机日均驾驶10小时及以上占比52.89%;网约车司机颈椎病、腰椎病等职业病高发;快递公司车辆肇事案件中致残率达50%。这项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出台的互助保障计划,不仅能为这类群体的健康兜底,也能让他们工作更安心、干活更踏实、幸福更牢靠。
社会有“温度”,民生福祉才更有“质感”。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是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权益保障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由于这类群体普遍存在“三无一多”(无劳动合同、无社保、无固定工作场所、工作风险多)的特点,他们的权益保障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作为劳动者的“娘家人”,工会主动担当作为,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以工会温度温暖职工群众,这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激发经济活力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这也为各级工会组织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保障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为确保政策实效,笔者认为,相关部门还需要着力解决这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政策了解有限的现状,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方式,提高政策知晓率和参保率;二是动态调整保障内容,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就业形态变化,适时增加职业病保障、心理健康支持等内容,更好满足劳动者需求。
展望未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健康保障体系仍需持续优化升级。党委政府、工会组织、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当形成合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网络。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创新保障机制、优化服务供给,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健康防护网。唯有凝聚各方智慧与力量,方能筑牢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健康屏障,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奋斗路上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