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莲:让平凡数据成为照亮时代的微光杏花树下的“幸福密码”成都市美术馆青年夜校斩获国家级大奖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133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4-11

王雪莲:让平凡数据成为照亮时代的微光

实习记者谭悦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在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北路一段25号院里,有一栋有着70多年历史的小楼。它是自然资源部成都矿产资源检测中心、全国地球化学分析外检实验室的所在地,是承担着自然资源分析测试、矿产综合利用、核应急监测等重任的科研堡垒,也是在这里,来自辽宁大连的王雪莲和四川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雪莲(中)指导年轻同事进行课题讨论

王雪莲为汶川地震灾区做水样检测

王雪莲(右)耐心细致地“传帮带” 均为受访者供图

从迷茫者到逆行者

“这个实验小楼是1952年建设的,当时看着就有点破败。”四川省自然资源实验测试研究中心生态环境检测所副所长王雪莲感叹道。2004年夏天,25岁的王雪莲带着中国地质大学的硕士学位证书,来到距离家乡2600多公里的四川成都从事地质实验测试工作。但眼前老旧的大楼、拥挤的仪器、堆积如山的样本,和她心中构想的“科研殿堂”相去甚远。“当时我就想难道一生都要与这些瓶瓶罐罐为伍?我有点郁闷。”年轻的王雪莲对于自己的选择产生了迷茫。好在,单位里的一位老前辈及时察觉到她的迷茫,“刚到单位时,一直都是他带我开展实验,他为人特别正,干工作也是兢兢业业的,他告诉我,每一份样本都是大地的语言。”这句话,如星火般驱散了王雪莲的迷茫。显微镜下的样本玻片、滴定管中精准的试剂刻度---王雪莲开始在这些看似枯燥的重复中触摸到科学的重量。

走进王雪莲的实验室,隐约有刺鼻的气味飘来,“应该是硝酸的味道。”王雪莲笑着说:“我现在几乎闻不太出来这个味道了,似乎是对这种气味免疫了。”看着电热板上未完全冷却的烧杯,曾经发生在这间实验室里的一幕幕,慢慢浮现在王雪莲眼前……

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灾区的生活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水质是否达标直接关系着灾区群众的健康安全。5月17日深夜,汶川震区的首批水样被直升机紧急送至成测中心。王雪莲临危受命---上级安排由她负责检测震区送来的首批水样。地震的余波尚未平息,接到通知后,王雪莲想也没想,立即往实验室赶,“实验室里瓶瓶罐罐碎落一地,可以说满目狼藉,仪器台也倾斜摇晃,而我和另外一名同事要在6小时内,把水质检测出来。”王雪莲说。时间紧任务重,王雪莲顶着余震,踩着满地的玻璃碴,在应急灯下开始了实验检测任务,也开始了与时间的赛跑。“为了确保结果精准,我们把每个分析步骤都重复做了两次,摇晃剧烈时,我们就蜷在仪器台下等余震过去,再继续测试。”王雪莲说:“其实,我也很害怕,但内心有一种信念,那就是我要把这个任务完成。”

当第一份水质报告与清晨的阳光一起到达灾区,王雪莲如释重负:“水质检测报告分析出来,灾区的水质是满足饮用标准的,身为实验测试人员的我们也算是为保障灾区安全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2年后,当新冠疫情肆虐,王雪莲再次领命驻守一线,带领团队对成都市多处高危场所污水进行检测,严防病毒外露。“经常会有人问我,你不害怕吗?我回答他们,危难当前,容不得害怕。这十几年的经验告诉我,数据早一秒精准,风险就少一分蔓延。”

星光不负赶路人

2010年,成测中心承担了四川省“攀枝花地区钒钛磁铁矿整装勘查样品分析测试”任务。王雪莲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到传统的钒钛磁铁矿检测分析方法效率低下、化学试剂多、污染严重,很难确保项目顺利完成,“当时有近10万件样品需检测,检测需要以手工为主的化学分析方法进行,且钒、钛、铁这三种组分需依次进行检测,相当于一个样本要进行三次不同流程的测试,要耗费大量人工且耗时较长。”此时,唯有科技创新,才能破解难题。于是,王雪莲全身心投入到新方法研发中。“当时中心没有项目研发需要用到的熔片机,我就到兄弟单位协商,等对方下班的时候,仪器空下来了,我再抓紧时间做研究。”王雪莲告诉记者,为了抢抓时间,她将行军床搬进办公室,守着仪器记录数据。

星光不负赶路人,在夜以继日的坚守中,王雪莲最终研发出了新型快速、绿色可靠的钒钛磁铁矿勘查样品分析测试方法,该方法将样品分析测试速度提升了5倍,项目成果获批发布四川省地方标准,推广应用于全省钒钛磁铁矿勘查样品的分析测试工作中。

参与编写论著3本,完成各级科研项目20余项,立项制订国家标准2项、四川省地方标准4项,在省级及以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完成的“四川省成都经济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四川省五一巾帼标兵”“四川省五一巾帼奖章”“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王雪莲用一个个亮眼的成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无数个与仪器作伴的夜晚,是酸液灼烧衣物的破洞,是三伏天里烧灼到300摄氏度的电热板,是手指逐渐迟钝的触觉和常常被汗水浸透的白大褂。

百花齐放春满园

2021年12月,四川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在地调院的高度重视下,“王雪莲创新工作室”也正式成立,王雪莲终于有了更坚实的技术传播舞台和人才培养平台。

“近些年,只要单位进新人,工作室都会进行岗位技能培训,我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教给他们。”王雪莲补充道:“我始终认为,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看着这些年轻人,从手忙脚乱到独当一面,王雪莲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往后的时间,王雪莲带着工作室的年轻人,一起深入社区、校园,用“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水质检测亲子课”等点燃青少年的科学热情;一起登上央视《走进科学》,将地质分析的奥秘化作公众能感知的故事;一起参加比武创新大赛和交流活动,展示团队专业技术能力。他们还成功地孵化出两个院级工作室“冯振华青年创新工作室”和“王琴儿巾帼创新工作室”。

和王雪莲共事了近10年的环境所检测员肖美玲向记者讲述了她眼中的王雪莲:“雪莲姐不仅对工作特别认真负责,对同事还特别理解和体贴。而且她情绪很稳定,是我们的主心骨,对待出现的问题都是先找解决方案再深究根源进行复盘,从来没有焦躁大声地说话。在她的带动下,我在遇到紧急事情,很急躁时都会先冷静下来,想想该怎么解决。”

如今,王雪莲还会穿梭在实验室仪器之间,白大褂上依然还有试剂留下的痕迹,仪器的嗡鸣声中也凝结着无数深夜的星光,它们承载着王雪莲身为一名女性科研工作者的永恒追问:“如何让平凡的数据,成为照亮时代的微光?”而王雪莲的回答是:“我愿意为之付出持之以恒的坚守和努力!”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