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中国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交接 神十九航天员即将返回地球中国工人运动历史和发展成就展开展让桥梁更通达 让纽带更紧密铆装“大神”创新“钳”进成达万高铁进入无砟轨道施工阶段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147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4-28

铆装“大神”创新“钳”进

——记2010年全国劳模刘时勇

杜星婷记者王旭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工作中的刘时勇 受访单位供图

手工操作比机床还精准!能够解决常人难以解决的飞机铆装技术问题,在同事们眼中,刘时勇就是“大神”级的人物。

在这位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飞飞机铆装钳工技能专家的双手之下,无数零部件变身威风凛凛的战鹰,成为捍卫祖国空天的国防利器。

被称为“刘专家”的刘时勇究竟有多厉害,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飞流传着一个故事。

“叮叮叮……”那是2010年的一个深夜,空旷的车间里,急促的电话铃声显得有些突兀,飞机狭窄的进气道内钻出一道纤瘦而灵活的身影,只见他麻利地走下型架,抖落完满身的铝屑,拿起了办公桌上的电话。

“老刘,不好了,飞机吊装的时候拉裂……”

“我已经修好了!”简短明了的一句话使得电话另一端的声音戛然而止。

解释完挂上电话,刘时勇看了下时钟,已是凌晨3:30了。从他出差下飞机赶回厂,已经马不停蹄地奋战了8个小时。

从原件的拆卸到胶层的清理,从连接件的保护到更换件的组装,刘时勇带领5个入职不到两年的新员工,在高强度、紧节点的双重压力下,顺利排除故障。当听到刘时勇说:“收拾工具,打扫卫生。”在场的人都为能完成这次任务攻坚而鼓掌欢呼。

勇于创新,是刘时勇总结出来的新时代劳模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他攻坚克难的不二秘籍。

“师父,怎样才能让一个人用眼睛看向左边的同时,也看向右边呢?”一次,小徒弟一句看似无厘头的话,却极为贴切地形容出刘时勇所面临的难题。

因设计更改,一型飞机部件面临新旧换装,如何在新部件上制出与机体相匹配的孔,其难度正如小徒弟所说---“两只眼睛分别朝不同方位看”那样不可实现。

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刘时勇脑中顿时掀起了一场风暴。

“既然一个人做不到同时看向两个不同方位,那何不让两个人各自看向一个方位,这样问题不就解决了。”

由于装配误差积累,新部件与原机体间存在较大的误差,运用传统对合方式难以使两个部件连为一个整体。而刘时勇利用“空间转换法”,在A和B两个部件之间增加一套可以相互协调的中间介质,将两部件错孔误差转换到一个中间部件进行协调配孔,最终实现了A和B的精准对合。

“空间转换法”“刘氏铆接法”……近年来,刘时勇刻苦钻研,练就了一身独门绝技,创新自制“飞机快卸口盖浮动螺母组件定力安装工具”等开创性工作,仅凭手工铰孔,便将精孔尺寸控制在0.02毫米内,相当于头发丝的五分之一。

“从精品到精英,从优秀到卓越,从一花独秀到群星灿烂”。在工艺流程创新上狠下苦功的同时,刘时勇还当起了金牌教练,将自己的绝招绝活倾囊相授。

2015年,刘时勇劳模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他打破了以往“一对一”的传统师带徒结对形式,推行人才培养的“13344”集成化模式。培养的300余名徒弟中,先后涌现出全国技术能手、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技能专家、中国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四川省职业技能大赛获奖选手、成都市百万职工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等十余名全国、省市技能人才,以及数十名“80后”劳模、“90后”劳模,打造了一支技能强、习惯好的技能型人才队伍。

“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航空科学和技术也将迎来智能化时代。”刘时勇说,他将把技艺传授和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带领新一代工匠集智聚力,不断为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率改进探索。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