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四川有93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获表彰,其中全国劳动模范66人,先进工作者27人。即日起,本报特开辟“劳模精神闪耀征程”专栏,选取部分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进行报道,通过学习他们的事迹、弘扬他们的精神,激励广大劳动者以劳模为榜样,立足岗位、创新创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工作中的陈锡洪 受访者供图
“心情很高兴,万分高兴,我做梦都没想到能当上全国劳模!”4月28日,北京的天空澄澈如洗,阳光温暖地洒下,72岁的陈锡洪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出人民大会堂。作为2025年全国劳模表彰中最年长的获奖者,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痕迹,却磨灭不了他眼中闪耀的光彩。
这位来自阿坝州金川县庆宁乡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四川金川鑫华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员,他用40多年的光阴,在家庭式规模化家禽养殖的道路上书写了传奇。
把土鸡变成“金凤凰”
每天清晨6时,当索乌山的峰峦刚被晨光勾亮时,庆宁乡的薄雾里就响起了“咯咯哒”的交响曲。
此时,陈锡洪正穿梭在鸡舍间,动作干脆利索---给自动饮水器换阀,抽查饲料配比,手指轻轻一转判断鸡蛋的新鲜度。
“这只鸡今天精神头不对。”这天,他发现了一只蔫头耷脑的母鸡,便弯腰将其拎起,掰开喙检查,动作像极了老中医号脉。
一直以来,陈锡洪坚信家庭养殖这行永远不会过时,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这个被乡亲们称为“鸡司令”的老汉,硬是靠着一股倔劲把土鸡变成“金凤凰”。
为了持续革新养殖技术、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他带头引进了3台大型孵化器,还自己动手做了1000个养殖笼。慢慢地,他摸索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种鸡养殖、种蛋孵化,到鸡苗供应、鸡蛋上市,再到大鸡销售,就连鸡粪都能卖钱,他成了金川县家庭式规模化养殖家禽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鸡苗壮不壮、鸡蛋香不香,老百姓的舌头就是秤。”陈锡洪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位“土专家”一门心思就想着怎么提高鸡苗的成活率,怎么让鸡肉更有嚼劲、更香,怎么让鸡蛋的口感更好。在他心里,产品质量就是家庭养殖业的命根子。
现在,“老陈家的鸡”成了十里八乡的抢手货,他的养殖场每年可孵化并销售约5万只鸡苗,养殖并售卖约3000只成鸡,生产并供应约18万枚鸡蛋。近5年,累计销售鸡苗25万余只,养殖成鸡1.5万余只,产出鸡蛋90余万枚。
帮留守妇女和老人增收
金川县庆宁乡地处阿坝州,这里交通欠发达、市场发育不够,导致村民收入单一。陈锡洪心里一直琢磨着:“我能为咱家乡做点啥呢?咋能带着乡亲们一起过上更好的日子呢?”
后来,他的养殖产业链越来越长,养殖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日常管理、饲料加工、卫生防疫这些活儿都需要很多人帮忙。陈锡洪知道村里的留守妇女和老人找工作难,就优先让他们到自己这里干活儿。他专门给这些乡亲安排像分拣鸡蛋、打扫鸡舍这些轻松点的活儿,这样就不耽误他们照顾家里。
近5年来,他为当地村民提供约2500个工作日的兼职工作机会,带动就业家庭年均增收约6000元。致富不忘家乡人,他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为抗疫一线警察、医务人员等捐赠710余箱爱心鸡蛋,2021年被授予“金川县第三届‘大善人’”称号。
带领家乡人一起致富
陈锡洪是个闲不住的人,总爱往村里各处转悠,每到一户养鸡人家,他都要蹲在鸡舍前仔细瞅瞅。这期间他发现,村里散养户大多还用老一套的养殖方法,养鸡数量不多,鸡苗成活率也不高。他心里着急:得让大家学会现代养殖技术才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通过口头讲解、现场指导、网络交流等方式,把自己的“养殖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周边村民,就盼着大家能提高养殖效率,少担点风险,多挣些钱。
从怎么科学地搭配饲料,到怎么规范地给鸡做防疫,陈锡洪一样一样耐心地教,还鼓励大家交流经验、互帮互助。久而久之,他带出50多个掌握现代养殖技术的乡土人才,这些“徒弟”又成为带动更多农户发展新的“火种”,形成了技术传播的良性循环。
很多散养户跟着陈锡洪学习技术后,靠着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搞起了特色养殖。随着养殖规模扩大、疫情防治更规范,产品质量也大幅提升,收入也跟着涨了起来,每年能多挣一万多元钱,一起走上了致富路。
“我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不管拿什么荣誉,回去还是要搞养殖,这条路要永远走下去。”载誉而归的陈锡洪面对记者的采访,咧嘴一笑,布满老茧的手掌摩挲着奖章,仿佛在掂量着一枚刚下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