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工人日报》报道,最近,“体重管理”成为备受关注的热词,工间操这一传统健身方式重新走入大众视野,但与此同时,工间操在推行时仍面临场地有限、生产压力等现实阻碍。一时间,从机关到企业,从城市到乡镇,简便易行的工间操引发了人们对职场健康生活方式的深度思考。
工间操的复兴,切中了现代职场人的健康痛点。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久坐不动、缺乏锻炼成为很多职工的工作常态,由此引发的体重超标、代谢紊乱等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而工间操以“见缝插针”式的运动特性,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桎梏---不需要专业场地,无需复杂器械,短短十分钟就能激活全身。成都银河磁体股份有限公司20年如一日的早操传统,叠加“对赌协议”的创新激励,不仅让职工在轻松氛围中实现体重管理,更让企业收获了员工更强的归属感和更高的工作热情,充分证明了工间操在平衡工作与健康方面的独特价值。
然而,工间操的推广面临着诸多现实阻碍。场地局限、生产压力、职工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在不少企业尤其是非公企业中凸显。部分企业担心工间操会影响生产效率,在时间安排上犹豫不决;一线职工因工作强度大、缺乏运动习惯,对工间操参与度不高。这些现实困境,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破局,当职工健康成为企业发展的“硬指标”,当运动健身融入日常工作场景,“每天锻炼一小时”才能真正从口号变为行动。
一方面,政府通过将健康指标纳入考核、出台健康饮食和体重管理、推出健康积分制度等内容,为工间操推广提供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企业应主动承担起职工健康管理的主体责任,创新管理模式,如优化排班、分段锻炼,让工间操与生产经营有机融合。同时,社会各界和媒体应加强宣传引导,普及科学健身知识,进一步提升职工的健康意识。
工间操的意义,远不止于强身健体。它是连接企业与员工的情感纽带,体现着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也是推动健康生活方式普及的重要载体。四川在工间操推广中的探索,从立法保障到实践创新,都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当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动起来,收获的不仅是健康的体魄,更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团队协作的凝聚力。
期待工间操这股健康风潮能够持续吹向职场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企业发展和员工幸福的“助推器”。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 让工间操成为职场健康的 “轻骑兵”,在忙碌的工作中为健康“续航”,为美好生活“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