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深处的“南光印象”怀旧浪潮下 本土音乐人走出“四川style”一百八十名文博行业精英泸州“论剑”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159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5-16

时光深处的“南光印象”

——访四川机器制造总局 

实习记者 谭悦 文/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开栏语:

百年岁月峥嵘,百年初心如磐。每一处工运遗址,都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每一位亲历者的讲述,都饱含着炽热的奋斗情怀。值此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深入挖掘四川工运事业的精神内核,传承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本报特推出“百年工运 四川印记·溯源”专栏。我们将联动各个市州工会,组织专业采访团队走进工运史相关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在斑驳的砖瓦与珍贵的史料中触摸历史脉搏;与事件亲历者、参与者及其后代,以及史志工作者、研究人员等面对面交流,聆听他们讲述背后的感人故事,还原历史的真实细节。

在这里,您将看到四川工运事业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荣耀,感受到先辈们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见证新时代职工群众对“三个精神”的传承与创新。让我们一同开启这场跨越时空的溯源之旅,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汲取奋进力量,共同书写四川工运事业新的辉煌!

位于锦江区三官堂街道的四川机器局碉楼

南光印象小区内的记忆长廊

在成都市东二环内的锦江区三官堂街上,有一座历经百年风雨的碉堡楼,它由大块青砖砌成,高约5米,总共三层,每一层均保留着射击孔、瞭望孔等防御设施,第三层设有4个炮台。它就是四川机器制造总局(以下简称“四川机器局”)碉楼,是成都现存最早的近代建筑之一,也是现存最早、最具代表性的工业遗产之一。

“四川机器局原本在东、南、西、北四个大门旁分别建有四座碉楼,后来因为军阀混战现在只剩这一座。”成都地方志专家刘祯贵介绍,“这个碉楼在2009年时入选成都市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录;在2018年又入选成都市第九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是洋务运动的历史遗存。”

碉楼坐落在两座居民楼之间,在川流不息的人海车潮中,它显得那么不起眼,而砖块表面细碎的裂纹,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邂逅南光印象

“想要了解四川机器局的历史变迁,可以去南光印象小区看一看。”刘祯贵说。

5月初,当记者走进南光小区,才明白刘祯贵所说“需到南光印象看一看”的原因---在南光印象小区内有一条记忆长廊,专门讲述了四川机器局自创设以来的历史变迁,而如今的南光印象小区就是原国营南光机器厂的职工宿舍,国营南光机器厂的前身就是四川机器局。

沿着长廊走过,四川机器局的历史也渐渐清晰:1877年,丁宝桢到成都就任总督,为振兴清朝军备工业,在成都东门内下莲池创办四川机器局,制造枪炮和弹药,成为四川近代工业的开端,这也是四川第一批产业工人的诞生地。“四川机器局建成新式大小厂房100多间,招收四川本地工人数百名,以及湖南、山东、江苏等地的技术工人。”刘祯贵介绍。

据成都地方志记载:在一年多时间里,工厂自行制造各种机器25台、各种工具和机器零件1万余件,仿制洋枪100多支。

1903年,锡良上任,看到四川机器局设施简陋、制式陈旧、地势狭小,于是在成都东门外三官堂购买260余亩地,按照德国格兰公司设计,扩建枪厂和子弹厂。其中,枪厂就在三官堂的碉楼处,新厂建成后,有大小厂房共512间,机器525部。主厂房铁柱钢梁,规模宏大,碉楼四布。现存的三官堂碉楼就是其中之一。同年11月,四川机器局正式更名为“四川兵工总厂”。1916年起,军阀混战,四川兵工总厂成了各路军阀争夺的要地,受到严重损毁。

直至1941年被国民政府接收,三官堂旧厂重启,定名为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第五十工厂成都分厂”,主要从事迫击炮炮弹生产。1946年,时任厂长钟林系中共地下党员,他在这里秘密完成火箭弹研制,1946年底在成都天回镇皇恩寺附近成功试射,射程、命中效果和威力均达到当时美国研制火箭弹的水平。而后,钟林携带火箭弹图纸资料,历时一年穿越重重封锁线到达解放区,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汇报了兵工厂情况和火箭弹研制情况。

钟林等革命前辈在离开五十工厂成都分厂前,将工厂关闭。1947年后,厂址先后用作四川大学中正实验工厂,四川大学工学院实习工厂,供学生实习之用。

“可以说四川机器局,开启了四川境内制造枪炮的历史,为四川军事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研发的枪支弹药,为国防建设、抵御外辱、抗美援朝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四川机器局为中国早期军事工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成都三官堂是我军战略火箭的发祥地。”刘祯贵说。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工厂。后来,兵工厂转向生产民用产品。

曾经的辉煌

听说记者想了解南光厂的历史,从厂里退休的叔叔阿姨很是热情,他们围坐在一起向记者讲述着记忆中的过往。“新中国成立后,南光厂在最鼎盛时职工人数达4000多人,厂内的结构是小而全,什么都有,囊括了生产和后勤,我们有自己的宿舍、食堂、学校、医院。”回忆起曾经的辉煌,退休职工李政华很是自豪,“南光厂应该说是以前成都东郊这一片的龙头企业了,分别为773、715、132厂生产过工作母机。”

李政华的话好似激活了在场叔叔阿姨尘封的记忆,苏世红翻开《南光志》,指着一张老照片对记者说:“这个是我爸爸,他很早就进入了南光厂。因为想学习技术他进入了四川大学,南光厂那时是四川大学学生的实习工厂,就把我爸介绍进来了。我在这儿出生,当了兵回来就子承父业,在厂里的供应科管材料供应。”

退休职工袁祚桃说:“南光厂是我们国家电视机第一个生产线引进者,是从美国引进的二手生产线,是黑白电视机。”

“那个时候只要市场一出新产品,我们就去学习制作,追着生产。”彭卓军曾是厂里有名的钳工,他回忆起在厂里工作的情形:“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是单休,每周上6天班,加班是常态,尤其是在更新产品时。我记得那个时候是生产制瓶机,天天加班,回不到家,就在食堂把饭菜打好,困了就睡车间。”

南光厂原工会主席王新明说:“我们最红火的时候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个时候领导开会讨论的都是来订了货的收不收预付款。效益好到每个月、每个季度都在讨论发什么东西,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竞争激烈了,技术优势也没有了,才逐渐走了下坡路。”

叔叔阿姨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述着他们记忆中的南光厂和那些与南光厂有关的日子,言谈间有对南光厂曾经辉煌的自豪,有对自身工作的热爱,也有着对回不去的时光的无限眷恋。

厂址“旧貌”换“新颜”

“这个小区共有12栋35个单元、368户住户,房子建造的年代有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左右。”永兴社区党委副书记吴丹介绍,“2021年底,小区的物业通知撤场,此后有一段时间,小区物业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院落经历了一段不太好的时间,有些住户搬走了。”吴丹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了小区的“旧貌”:裸露在外的光纤电缆、污水横流的路面以及堆成山的垃圾。“后来,小区在院落党支部牵头下成立院委会实行自我管理,1至8栋住户自主加装了电梯。老职工因彼此熟悉有感情,且小区交通、医疗便利,大多愿意搬回来。”

2023年南光印象被纳入锦江区老旧院落改造的范围,9至12栋公房周围也进行了院落改造,在小区内设立了记忆长廊、艺术画廊、幸福回廊、健身广场等文化传承微空间。

李政华感慨地说:“以前小区环境差,不少邻居都搬走了,现在不仅环境变好了,还增添了一份独属于‘老南光’的记忆,已经有好几个‘老南光’都搬回来了,大家又可以在一起摆摆龙门阵。”

“像南光厂这样的国营单位,职工都多才多艺,很多爱好书法、绘画的职工,现在经过社区的打造,大家也有可以展示的空间。”王新明说。作为南光厂曾经的工会主席,王新明也将其丰富的兴趣爱好延续到了退休生活中,艺术画廊有很多是他的作品,“我现在就喜欢练练书法、拍拍照。”

“从记忆长廊到艺术画廊,现在的南光印象通过改造把南光厂的历史文化都保留传承下来了,并且老职工也一起参与到南光印象小区的改造更新中,是老旧小区升级的典范。”刘祯贵说。

从四川机器局到后来的南光厂,百年风雨沧桑,四川机器局从一个近代兵工厂变为如今的现代企业,这也是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个过程中,南光厂职工也经历了生活和工作的巨大变化,但不变的是他们对南光厂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希望。

采访结束后,记者再次来到四川机器局碉楼前,正午的阳光照在它灰白的外墙上,它就这样安静地矗立在眼前的喧嚣与繁华中,却又是那么有力量感,它提醒着来往的行人车辆,在成都、在锦江不仅有当下的繁华,也有历史的足迹。它像是连接过去和现代的桥梁,让我们能在城市中找到历史的脉络,感受岁月的沉淀;它又像是一个经历风雨的守望者,静静地注视的城市的发展,守卫着人民的幸福安康。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