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供图
初夏时节,记者走进雅安市荥经县五宪镇毛豆坝村,看见连片的标准大棚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掀开帘子,一股清甜的果香扑面而来,一串串青翠欲滴的水果番茄挂满藤蔓,隔壁棚里的草莓虽已接近采摘尾声,仍零星点缀着几颗“红宝石”。
这片76亩的“黄金园区”,作为村级工会服务乡村振兴的示范项目,正书写着“小三级”工会助力共同富裕的崭新篇章。
“跨市联姻”结硕果
“种番茄?我们都没什么经验呀。”毛豆坝村曾为如何搭上乡村振兴的快车发愁,经过深入调研,村工会发现番茄具有较高的市场需求和经济价值,但村民对种植技术一窍不通。
关键时刻,村工会联合县镇两级工会,上演了一出“跨市联姻”---把攀枝花市米易县的种植专家请到了村里。“人家种水果番茄是一流的,咱得学到真技术!”驻村第一书记李博满怀期待地跟村民说道。
这是毛豆坝村首次尝试“跨市联姻”的合作模式。在实际种植过程中,村民难免会遇到一些“水土不服”的情况,但在技术专家的耐心指导下,通过一次次技术改良,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
为了随时能帮助村民解决技术问题,村工会精心组建了一支技术服务队,成员既有村里的技术骨干,也有经验丰富的种植能手。这支“智囊团”为村民开展种植培训12场次,还培育出7名“土专家”,在他们的帮助下,园区种植的番茄品质上乘、产量可观。
解决了技术问题,打开销售市场同样关键。依托工会电商培训资源,园区搭建“线上+线下”销售网络,推动产品进驻周边5县商超,并与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相关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拓宽了销售渠道。
据悉,园区采取分批次种植的方式,以确保番茄的持续供应。今年3月播种的20余亩水果番茄,预计亩产达4500公斤,总产值突破50万元,较传统种植增收3倍以上。
“三本存折都进钱”
园区的累累硕果,离不开“村集体+企业+农户”创新发展模式:村集体负责提供土地和协调资源;企业则负责技术引进、管理和市场销售;农户通过土地租赁和参与种植获得收益。
“在这一模式中,村集体发挥着组织和协调的作用,企业通过技术和管理为项目提供支撑,农户则能从中获得稳定的收入。”李博解释道。
一天上午,烈日高悬,大棚内热气弥漫。村民王大姐头戴太阳帽,一手稳稳提着喷水壶,一手轻扶番茄苗,动作轻柔而专注。待番茄苗都痛快“畅饮” 后,她又忙活着搭架、疏果等农事工作。
“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好啦!我不仅能收土地租金,在这儿干活还能领工资,平时也能照顾家里老人,三本存折都进钱!”王大姐掰着手指算账,笑得合不拢嘴。
“家门口就业”得益于村工会牵头建立用工对接机制,承租企业积极响应,优先吸纳周边63名村民就业,人均月增收2800元。截至4月底,该项目已为村集体创收13.68万元,辐射带动周边112户农户发展特色种植。
“工”力量浇灌产业沃土
望着藤蔓上挂满的累累果实, 李博感慨万千:“在整个种植番茄过程中,县镇村基层工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帮助引进了先进的种植技术,还协调了资金、组建了技术服务队、搭建了销售网络,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李博向记者透露,目前村工会正在积极协助申报绿色认证,未来计划开发番茄酱、果干等深加工产品。一旦这些项目落地实施,预计能带动二次增收30%,还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荥经县总工会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深化“工会+产业”服务模式,在全县大力推广“金果果”成功经验,让更多村级工会成为乡村振兴的“活力引擎”。
如今,毛豆坝村的番茄藤蔓正奋力向上生长,成为“小三级”工会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用“工”力量浇灌产业沃土,让幸福果实挂满农户的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