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决定集中力量进行中国的大三线建设,要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包括湘西、鄂西、豫西)建立一个完整的后方工业体系。四川作为全国大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之一,从1964年开始,以军工、冶金、机械、交通为主,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大规模建设,这是四川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三线建设期间,四川省总投资规模达到393亿元,占1981年前国家对四川省工业总投资526.2亿元的74.9%。新建、扩建、内迁了以重工业为主的项目250多个,加上地方工业的发展,到1982年全省工业企业达到46339个,职工人数达到1033.09万人,工业总产值从1965年的68.8亿元提高到1978年的225.6亿元,年均增长9.6%,诞生了攀钢、长虹、成飞、东方电气等重点工业企业,中国物理研究院等一批科研院所。四川的工业生产能力、生产力布局、生产部类和职工队伍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来自五湖四海的三线建设职工,面对极其艰难的建设环境和条件,战天斗地,艰苦创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通过三线建设,四川形成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以自贡、泸州为中心的川南盐化工和天然气化工基地,以成都、德阳、绵阳、广元为中心的电子、重型机械、发电设备制造工业基地,成为全国著名的三大电站成套设备生产基地之一、四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五大钢铁基地之一;机械工业形成了重型矿山和工程机械制造、机床工具制造、汽车、仪器仪表、农业机械等较完整的体系。三线建设者用自己的汗水和生命谱写出无数动人的爱国主义篇章,铸就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伟大的三线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而“三线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成为20世纪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可贵民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郑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