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地同志遗体在京火化 2024年我国交通出行人数超645亿人次切实筑牢安全生产职工防线省总工会、省职工发展基金会与爱心企业战略联手推动职工公益事业发展匠心如炬 “焊”出精彩双向揭榜挂帅 总规模50亿元的四川省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启动中国水电五局启动安全巡演共筑安全生产防线四川首条完成调整用地报征的高速公路项目通过省政府审批眉山西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运 四川电网迎峰度夏再添动力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180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6-13

匠心如炬 “焊”出精彩

——记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郑伟

记者邓霞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郑伟在工作中 受访者供图

在东方锅炉的焊接车间里,总能看到一个人手持焊枪、目光如炬。从普通技工到特级技师,从职场小白到全国劳模,他用29年时光以焊枪作笔,用闪耀的焊花,为大国铸重器,在钢铁上镌刻出一名新时代工匠的赤诚与担当。

他就是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容器一分厂焊工、特级技师郑伟,曾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劳动模范等称号。今年“五一”节前夕,48岁的郑伟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弧光少年 初燃匠心之火

1977年生于盐都自贡的郑伟,童年记忆里最璀璨的星光,是街边修理铺飞溅的焊花。那些跃动的蓝色弧光,如同神秘的密码,在少年心中埋下匠心的种子。

1996年,19岁的郑伟走进东方锅炉,从此与焊接结下不解之缘。为练就一手好“功夫”,他把练功房当作第二个家。在无数个星夜,他执焊枪为笔,以弧光为墨,用钢板作纸,勤学苦练,逐渐将师傅传授的技艺融入个人特色,焊接技能突飞猛进,熟练掌握了各种结构形式、各种空间位置条件下的焊条电弧焊、手工钨极氩弧焊、半自动气保护、多种特殊材料的焊接技术,逐步成为车间核电项目持证最多的焊工。

毫米精焊 攻克焊接难题

“干工作就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浑浑噩噩地得过且过,就别干。”这是郑伟常挂嘴边的一句话。他不仅专注提升自身技艺,更大力开展焊接技术创新,攻克多项国之重器关键部件焊接难题。

在核电蒸馏液监测槽焊接制造中,面对不锈钢薄板焊接易变形的世界难题,郑伟带领团队鏖战百余天,在千百次的淬炼中,首创“双人对焊一次成形技术”,以低于0.5毫米的变形精度突破行业极限,解决了焊缝表面成形差、内部缺陷多等一系列焊接难题,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更让中国核电装备制造精度跃上全新台阶。

全球首个“华龙一号”安注箱的制造,见证着郑伟技艺的巅峰时刻。6块“钢铁花瓣”需在60天内拼成直径4.6米的球体,焊缝呈圆弧形、焊接难度极高。在50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中,郑伟带领团队穿戴厚重防护装备,以“毫米级”精准作业实现探伤合格率100%,铸就了大国重器的完美弧线,让“华龙一号”这颗璀璨的核电明珠闪亮在世界的东方。

郑伟参与的每一个项目,都是对技艺的极致挑战,更是对自我的不断超越。蛇形管高压加热器是东方锅炉辅机产品升级换代的重要里程碑,将大幅提升换热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但其弯曲密集的管束结构成为焊接制造的“拦路虎”。

郑伟喜欢“较真儿”,面对肉眼难及的“焊接盲区”,带领团队反复研究探索,不断尝试各种方案,以触觉代替视觉,用左右手交替持枪,在趴着、躺着、倒着等各姿态中完成精密焊接,创造性地开发出“左右手交替盲焊”绝活。最终,郑伟和团队用触感与经验,凭借肌肉记忆,让362道“隐形焊缝”全部合格,一举打破了行业纪录。

匠心独运 传承绝学心法

作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工作室、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孔建伟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核心骨干成员,郑伟总是利用业余和工余时间,推动技艺传承,毫无保留地对青年焊工进行技艺传授。

从调整焊接姿态到感知焊缝触觉,郑伟总是躬身示范,把每个细节都化作匠心传承的“独门心法”。他还将焊接参数编成口诀,把操作要领记录成册,用多篇论文和作业指导书,搭建起技艺传承的阶梯,将经验凝练成可复制推广的技能要诀。

他常对徒弟们说:“技术是逼出来的。”在郑伟的悉心指导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焊匠脱颖而出,经他培养的40余名徒弟,如今已成为焊接领域的生力军,在行业比赛中屡屡夺魁,共同构筑起制造强国的“人才矩阵”。

从巴山蜀水到国之重器,郑伟敢闯敢试,与弧光为伴的近三十年,先后解决了多个国家重点项目的焊接难题,确保多个国家重大项目圆满完成,用手中的焊枪焊出了精彩。

如今身为全国劳动模范,郑伟表示:“荣誉是鞭策,奋斗没有终点,只有新起点。”未来,他将继续发挥劳模示范引领作用,在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征程中再立新功。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