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6月是我国全民禁毒宣传月,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禁毒工作取得不俗成绩。今天,本报开辟“筑牢无毒防线守护千家万户安宁”特刊,聚焦公安、司法等系统禁毒一线工作者中的典型代表。他们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投身禁毒工作,用汗水甚至鲜血筑起毒品治理的平安堤坝。他们始终牢记初心使命,矢志不渝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用耐心与爱心感化迷途的心灵,倾心竭力点燃重生的希望,为维护场所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贡献。
唱歌跳操 她让禁毒意识入脑入心

李凤霞在禁毒警示教育基地为参观学生作禁毒宣讲
记者张宸菱
6月的遂宁,圣莲岛上莲叶田田、荷花初绽,又是一年初夏。
对于李凤霞而言,6月有着更多的意义与期待。作为遂宁市禁毒办副主任、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副支队长,她正紧锣密鼓地投入全民禁毒宣传月集中宣传教育活动工作中,为更好筑牢“预防教育”防线、织密“社会共治”预防网络步履不停。
从事禁毒七载时光,李凤霞见证了遂宁市毒品问题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全市毒情形势持续向好态势不断巩固。她也为这份“禁毒答卷”倾注了无数心血---宣传教育创新、禁毒重点整治、智慧警务赋能、人员服务管控等,她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奋战在禁毒工作前沿。
“在思想源头筑起的堤坝,是禁毒工作最坚实的基础。”李凤霞说,在她看来,禁毒工作核心是“以人为本,预防为先”,做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更是禁毒工作的重中之重。
可针对青少年,常态化的宣传教育方式效果难以达到最佳。如何让他们拥有沉浸式的参与感?成为她常思常新的问题。
2021年初,李凤霞萌发了创作一首独属于遂宁青少年的毒品预防教育主题曲,并创编一套校园禁毒操的念头。想法一旦成形,她立即付诸行动。她找到了遂宁一位青年音乐人,从曲风、曲调,到节奏、乐器使用,李凤霞仔细探讨音乐每处细节,又结合遂宁、禁毒、青少年等特点,精心创作歌词。经过反复斟酌与修改,适合青少年传唱又极具遂宁特色的禁毒主题曲《涪江少年》面世。以主题曲为蓝本,她又邀请专业团队,融合武术、舞蹈、体操元素,创编出一套兼具强身健体功能与正向价值引导的校园禁毒操。这套校园禁毒操一经发布,得到了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全市各中小学积极响应,青少年学跳、会唱、理解歌词意义,以音乐和课间操为载体,让禁毒教育入脑入心。
在农村地区,人民群众对毒品的认知相对浅薄,如何让基层毒品问题治理更精准,同样是禁毒工作的一大难点。
李凤霞带队调研射洪市禁毒工作时,听到村干部提起有时会让村医参与禁种铲毒和制毒排查。她当即敏锐地感知到,作为农村基础医疗卫生服务队伍,村医既熟悉民情、享有村民信任,又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在毒品治理中大有可为。“村医不仅能协助种毒踏查和制毒排查,还可以深度参与到禁毒宣传、吸毒人员心理疏导和服务管控等工作中。”李凤霞说。在她的指导下,“村医+禁毒”概念提出后,工作机制迅速建立并不断完善,为农村基层毒品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发挥出显著成效。
不止这些,1+8+N禁毒教育(微)基地升级建设,禁毒IP形象“安安”“宁宁”及周边广受欢迎……由李凤霞主导的一件件禁毒实事,让“预防教育”在遂宁大地开花结果。
当学生们在操场上跳禁毒操,群众随口说出“快递藏毒要举报”,当娱乐场所自觉播放禁毒视频,禁毒意识正逐渐成为遂宁的“社会基因”。看见公众对毒品危害的认知和参与度明显提升,全民禁毒的氛围日益浓厚,李凤霞的欣慰和感动溢于言表。“我们守护的是每一个具体的人。”她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那些可能被毒品毁掉天赋的少年、因儿子吸毒一夜白发的母亲、在戒毒所里渴望新生的戒毒人员……他们的命运转折,就是她和伙伴们坚守禁毒工作的根本意义。
在同事眼里,一心扑在禁毒工作中的李凤霞,是埋头苦干的“实干家”,雷厉风行的“铁娘子”,严管厚爱的“带兵人”,还是攻坚克难、创新发展的“行动派”。而李凤霞对自己的评价则是“三严三高”,时刻要求自己做到严肃、严谨、严格,高标准、高要求、高效率。在她看来,新时代禁毒干部不仅是执法者,更是社会治理创新者、科学戒毒推动者、民心凝聚者,是打赢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的中坚力量。
“禁毒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李凤霞坚信,在一代代禁毒人的努力下,“禁绝毒品,遂心安宁”的愿景终将成为现实。
他吹响禁毒战场的“冲锋号角”

聂亮在“火战凉山·火洛杯”禁毒防艾男子篮球联赛现场
记者张宸菱
6月15日,2025“火战凉山·火洛杯”禁毒防艾男子篮球联赛在西昌市拉开序幕。凉山州公安局禁毒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聂亮的身影隐藏在人群中,他神情专注,密切关注着赛场内外的每一个细节。
自今年3月赛事筹备工作启动以来,聂亮即投入其中。从制定全面细致的方案,到反复斟酌敲定赛制,再到积极协调赛事各主办方、协办单位以及参赛队伍,聂亮为这场备受瞩目的活动顺利举办保驾护航,也让禁毒防艾的理念随着赛事的热度传播得更远。
这是聂亮扎根禁毒事业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来,他荣立个人三等功、嘉奖1次,获辅警二等奖1次、辅警四等奖7次,获评“全省十大最美辅警”。
2015年,28岁的他告别军营,投身警营,加入凉山州公安局禁毒战线。身份虽变,但守护人民的誓言始终未改。曾经的军旅生涯,不仅锻造出他坚韧不拔的品格,更锤炼出他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份军人特有的精神品质,让他在禁毒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冲锋在前的姿态,迎难而上,砥砺前行。
“毒品会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造成近乎毁灭性的影响。我们为群众多做一步、多想一点,就能更好筑牢这道防线,让更多人认清毒品危害,远离毒品侵袭。”聂亮的话语质朴而坚定,这也是他一直以来努力践行的方向。
回想当年,凉山禁毒形势严峻。面对冗杂的毒情信息,管控缺乏全局性的把握,常常难以找到问题的症结。面对这一困境,聂亮没有犹豫退缩。按照工作要求,他迅速行动,一头扎进数据收集整理的工作中。在那个数据分析应用尚不普及的时期,聂亮同样毫无经验,但他秉持着“不懂就问,不会就学”的态度,翻阅大量资料,日夜奋战,从大量的数据中剥茧抽丝,研究数据占比、变化趋势等有效信息。细化到每个村的精确数据,为针对性管控措施的落实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
在“学中干、干中学”的过程中,聂亮的数据分析技能不断提升,凉山州也逐步构建起一套科学完整的管控体系,助力全州毒品案件、涉毒问题数量实现断崖式下降。
2024年,聂亮的工作岗位调整至禁毒综合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此时,凉山州禁毒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如何巩固和守护这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成为摆在聂亮面前的新挑战,也是一项更为漫长艰巨的课题。
他用“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来概括自己所秉持的禁毒宣传工作理念。“‘向下扎根’就是要深入到群众中去,让毒品预防教育摆脱说教式的单向输出。‘向上生长’即考虑活动的延续性,将一场场的活动打造为一个个亮眼品牌。”
聂亮深知,只有贴近群众生活、符合群众兴趣,禁毒宣传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里。在日常工作中,他和同事们紧跟时代热点,积极开拓创新,一次次探讨如何策划人民群众更乐于接受的禁毒宣传方案。他也常常深入基层一线,在充分了解当地县情、民情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禁毒宣传活动。
在“中国彝族民歌之乡”雷波县,聂亮和他的团队经过深入研究,充分发挥当地的文化特色优势,指导当地将禁毒宣传巧妙融入彝族传统民歌表演中。一系列禁毒主题的民歌作品相继创作出来,当地群众的禁毒意识在欣赏一场场民歌演出中不断巩固提升。在布拖县,“阿都”文化深入人心,在聂亮团队的积极推动下,《尔布克则说禁毒》等“阿都”特色文艺表演节目在当地上演,赢得观众一致好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凉山州已成功打造“1+N”禁毒宣传品牌活动集群,彻底解决了人民群众听不懂、不愿听的问题,全民参与禁毒的氛围渐渐浓郁。”提起这些,聂亮的语气里带着自豪。
每个生命都值得被拯救

刘蕊到简阳福利院看望戒毒人员未成年子女
实习记者张海峰
“哪怕她们有一点点变好,都是我坚守这份初心的意义。”6月21日,记者在采访刘蕊时,被她这句话深深触动。
现年38岁的刘蕊,是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二大队大队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刘蕊用17年的坚守,诠释着职业担当和人文关怀。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地面剧烈摇晃。当时队里所有戒毒人员齐刷刷地抬起头,眼中满含信任地看向前方的民警,等待指示。没有慌乱,没有逃窜,只有对执法者的绝对信任。”回忆起前辈们讲述的惊心动魄瞬间,当年8月才入职的刘蕊满眼崇拜。“那种被需要、被信任的感觉深深震撼了我。”
刘蕊毕业于四川警察学院刑侦专业,真正走进戒毒所后,她发现这里并非想象中的阴暗与绝望。“她们虽然犯了错,但进所后依然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憧憬。”
随着工作的深入,刘蕊发现传统的说教式管理效果有限。“人多问题杂,我们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刘蕊说,与其每天告诉她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不如让她们自己有目标、有追求,通过努力去获得。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蕊创新性地提出了“时间银行”管理机制,将戒治表现量化为“时间币”。其中,戒毒人员张某的转变最具代表性。“刚入队时,她抵触管理、逃避戒治,‘时间币’长期为负。”刘蕊回忆说,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她擅长手工刺绣,便破例安排她担任“博学课堂”技能讲师。按照规定,每节授课可存储1小时“时间币”,当张某用攒下的时间币兑换到儿子的亲情视频回放时,她第一次主动开始整理内务。
据了解,自“时间银行”这一创新机制实施以来,刘蕊所在的大队累计存储时长超万小时,纪律违规率下降50%。刘蕊深知,戒毒不仅是戒除生理毒瘾,更要帮助戒毒人员重获立足社会的能力和勇气。在她的鼓舞下,越来越多戒毒人员认识到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
面对戒毒人员复杂的心理创伤,刘蕊深感仅凭经验还不够。工作第8年时,刘蕊主动申请学习心理咨询,考取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而促使她做出这个决定的,是早年遇到的一个案例---一名戒毒人员因家人去世深陷悲痛,最终带着遗憾出所。
掌握专业心理知识后,刘蕊如获至宝。戒毒人员思思的案例展现了她的专业水准。思思因父亲突发心梗去世,未能见最后一面而深陷自责,最终形成了“吸毒-愧疚-再吸毒”的恶性循环。刘蕊采用“悲痛分离技术”,引导思思铺设“时间通道”,用不同颜色的地垫标记人生重要节点。当思思走过标记着父亲去世的黑色地垫时,崩溃地说:“我连他最后想吃的鲈鱼都没买给他……”
针对思思“用吸毒逃避悲伤”的心理,刘蕊设计了“记忆重构”环节,让她缝制一个“时光抱枕”,在上面绣出父亲常说的话。当针线穿过“别熬夜”的字样时,思思第一次主动讲述父亲的细节。配合“正念呼吸法”,每当毒瘾发作时,就抱着抱枕深呼吸。三个月后,思思在戒治总结中写道:“以前吸毒是因为不敢想爸爸,现在抱着抱枕就能想起他笑的样子。”
近年来,在刘蕊的带领下,二大队助力近千名戒毒人员成功回归社会。而她也获得2次个人三等功、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我一直相信,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拯救,每一颗心灵都渴望重新开始。”她这样告诉记者。
大凉山深处的“融冰者”

洁海日常开展戒毒人员个别谈话
实习记者张海峰
6月,索玛花在大凉山的怀抱中静静绽放。但在西昌强制隔离戒毒所,有这样一个身影---他步履坚定,眼神温暖,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冰冷的钢筋水泥间播撒着希望的种子。
他是洁海,一位从大凉山深处走出的彝族汉子,现任一大队大队长、一级警长。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他不是征服者,而是“融冰者”---用专业的力量和深沉的爱,一点一滴地融化着那些被毒品冰封的心灵,为迷途的灵魂重新点燃生命的火种。
1988年出生于凉山州美姑县的洁海,童年时光并非都是阳光灿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毒品如恶魔般入侵了这片原本纯净的土地。在洁海生活的院子里,好几位同学相继误入歧途。“我小学毕业时,已经有比我大几届的同学开始吸食毒品了。”最让洁海痛彻心扉的是,有两位亲友先后在2013年和2014年因吸毒去世。这些血淋淋的现实,如利刃般刺痛着年轻的洁海,也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坚定的种子:要为禁毒戒毒事业倾尽所能。
2011年,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洁海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凉山监狱工作。直到2016年5月,洁海得知西昌将筹建强制隔离戒毒所时,他毅然决然地申请调入。“我主动报名从监狱系统调到西昌强制隔离戒毒所,就是希望能够在戒毒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洁海说,从监狱到戒毒所,这不仅是工作环境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思想理念的转变。洁海深知,戒毒人员虽是违法者,但也是受害者,是病人。
对于洁海来说,最大的“考验”是在2020年,戒毒人员匡某某成为了洁海职业生涯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这个40岁的中年男子,有着3次强制戒毒、3次因其他犯罪被处罚的“丰富”经历。进所2至3个月,他既不配合管理,还经常违规违纪,甚至企图吞食异物自残。
“工作这么多年,我从没见过这么顽固的人。”洁海回忆道,脸上写满了当时的无奈与坚持。面对这样看似无法撼动的“硬骨头”,洁海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制定了科学的个性化矫治方案。
洁海像一个耐心的侦探,通过民警口述、回放监控、采集其他戒毒人员信息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分析匡某某的心理状态。“我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跟他谈话四五次。每次谈话都只提一个点,看他的反应,然后做一些要求。”洁海的语气中透着专业的冷静,“慢慢地我发现,这个人很想得到民警的肯定,哪怕表扬他一句。”
找到这个突破口,洁海开始了精准的心理疏导。他不仅对匡某某进行深度谈话,还要求周边的戒毒人员营造关爱氛围。这种立体式的人文关怀,如涓涓细流般滋润着匡某某干涸的心灵。
终于,这块“顽石”开始松动了。匡某某不再对抗管理,开始愿意与民警交流,甚至主动帮助其他戒毒人员,连个人卫生都开始认真打理。“他把心里那扇窗户打开了,也愿意和自己的亲属联系,整个人都变了!”洁海欣慰地说,“我们通过电话回访了解到,他出所快两年了,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戒毒操守,社区反馈也很不错。”
从2019年12月西昌强制隔离戒毒所正式收治戒毒人员开始,洁海参与了数百名戒毒人员的管理教育工作。“我们这里的戒毒人员已经比最高峰时大幅下降。”洁海说,这些数字的变化,见证着全省戒毒工作取得的胜利,也记录着像他这样的戒毒民警们的默默付出。
“我希望能够继续在戒毒一线,去改造、转变、挽救更多的吸毒人员,帮助更多的家庭重生。”这份简单而朴素的信念,正是支撑洁海在戒毒事业中坚守十年的力量源泉。他用滚烫的初心和坚实的担当,继续着他的“融冰”使命,让索玛花在凉山这片净土绽放得更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