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晚,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简称“苏超”)第五轮南通VS宿迁,“通通”主场4:0大胜“迁迁”,在积分榜上再次反超南京,重夺“南哥”称号。虽然场上65%的球员都是业余选手,但是2.1万多张球票早已抢空,据统计,全市设置第二现场大屏观赛点192个,共有约22.6万名球迷观看,嗨出了“全域是主场”的新胜利。
“苏超”的横空出世,让足球来到了百姓身边。这里没有豪门俱乐部的金元光环,没有职业球员的专业装备,有的只是“隔壁老王”改完代码后驱车20公里的坚持,是“揉面要发力,踢球更要发力”的包子铺老板的生活哲学,是高中体育老师把课堂团队配合搬上赛场的巧思。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证明,足球不是职业球员的专属领地,而是每个热爱生活的你我都能触碰到的市井生活。
让运动回归生活,帮体育找到初心。这些“用工作养活梦想”的普通人,把职场里的韧性、生活中的热忱,都揉进了每一次传球、每一脚射门。他们在球场上释放出来的潜能,不只是对足球的无限热爱,更是对生活的郑重其事。这种“工作即生活,生活即热爱”的人生态度,让体育精神真正融入市井烟火里面。但热闹背后,隐忧也在显现:业余球员一旦重伤将自担数万元医疗费,那是热血之躯不能承受之重;如果存在非本地户籍球员,将动摇属地化根基,消耗非职业赛事的纯粹性;如果战术讨论被“盐水鸭大战水蜜桃”的热梗淹没,将不断消解足球的专业性;如果场均2.5万观众的票务持续紧缺,将考验着赛事服务方的应急能力。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苏超”的火焰或许会因后劲不足而黯淡。
要让“苏超”焕发出来的全民热情,从绿茵场上蔓延至城市肌理,需要多方合力托举。不妨设立业余球员专项保险基金,用社保大数据核验属地身份,引入第三方监督杜绝“雇佣军”;在直播中增加战术解析环节,让专业指导与趣味解说并行;延续“凭对手城市身份证免景区门票”等模式,让赛事流量转化为文旅增量,等等。
从“十三太保”地域文化的玩梗互嗨,到南通提出“全域是主场”的开放理念,“苏超”早已超越了群众体育的传统意义。当终场哨声响起,球员们又回到各自的岗位,但是在绿茵场上的那种拼劲儿,早已融入他们的血脉里,成为城市精神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