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蕊近照 受访者供图
“今天的报道推出后反响不错,大家熬夜改片写稿的功夫没白费,辛苦了!”6月5日是第54个世界环境日,雅安、宜宾、阿坝三地媒体于当天共同推出“守护一江清水·中国生态观察主题联合报道”,“这是我们推广国际传播的一个重点产品,通过纪录片、深度报道、新媒体等融媒体作品,全方位展现长江上游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向世界讲好中国生态保护的动人故事。”说话的这位,是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融媒总编室负责人、主任记者熊蕊,她再一次带领团队漂亮地完成了报道任务。
眼前的熊蕊“说话干练,行动麻利”,将媒体人的风风火火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位以镜头为眼,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心灵感受时代脉动的媒体人,在今年4月28日举行的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获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6年来,熊蕊始终以“在场”的姿态记录时代,用“创新”的笔触诠释责任,让微光汇聚成照亮人心的暖阳。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
“新闻发生我要在,是一种本能。”熊蕊的新闻生涯始于对真相的渴望和对社会的责任感。2009年大学毕业,熊蕊回到雅安,进入雅安日报社成为一名记者。此后,在新闻发生的第一现场,都能看到她忙碌而坚定的身影。
2013年4月20日,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熊蕊抓起相机,搭乘一辆救护车,第一时间冲向灾区。正是“在场”的执念,让她捕捉到废墟中的人性闪光:在双石镇,她目睹100余人的村组将仅有的4顶帐篷让给老人和产妇,记录下身患乳腺癌的母亲徒手扒开废墟救子的瞬间,定格20名孩子向救援车队敬礼的画面……这些带着泥土与泪水的报道,传递着温暖与力量。
此后十年,熊蕊始终与灾区同频共振。2020年“8·18”洪灾中,她穿着雨靴走过齐膝洪水,只为离救援现场更近;2022年泸定地震,她连夜策划科普数据报道,从178条地震信息中提炼理性声音。在她看来,新闻记者的“本能”不是莽撞,而是对真相的执着。当别人后退时,记者必须向前,用镜头和文字为时代留痕。
媒体融合,创新表达
2014年,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熊蕊的职业生涯迎来关键转折。她敏锐地意识到,地市级媒体的突围不在“大而全”,而在“小而美”。
2020年,当芦山地震灾区重建进入“七年同步奔康”阶段,她带领团队推出“耍村儿”融媒体策划,将232个新村拆解成“张大妈的有机茄子”“李大叔的乡村卡丁车”等生活切片。她穿着胶鞋陪村民开卡丁车,围着锅庄与创业者共舞,用短视频、海报、稿件多维呈现乡村蜕变,不仅让时政报道沾满露珠与烟火气,更开创了地市媒体“小切口撬动大主题”的成功范式。
面对媒体融合的大潮,熊蕊没有选择退缩,而是主动拥抱变革,成为媒体融合的“践行者”。
2022年,熊蕊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参会。这次,她主动跳出“文字舒适圈”,以出镜记者身份拍摄Vlog《人民大会堂后2区30排22号》,聚焦基层代表蒲丽蓉的座位故事,用细腻视角解构宏大叙事,斩获四川新闻奖一等奖。同年,她策划的《“郝”看芦山》系列视频,让摄影记者重返十年前拍摄现场。最动人的一幕,是十年前在倒塌房屋前哭泣的两个9岁小女孩,长大后站在自家新建的“乡村小别墅”前微笑合影的画面。这些探索也印证着她的融媒理念:形式创新不是炫技,而是为了让时间的力量被看见。
跨界探索,聚焦国际
2022年,雅安入选全国地市级媒体融合改革试点,熊蕊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战场”---国际传播。
作为“熊猫故乡”的媒体人,熊蕊深知大熊猫无疑是“世界顶流”。于是,她带领团队深入大熊猫国家公园,与巡护员、科研工作者、村民一起跨过激流的小河,一起穿越毒蛇出没的密林,一起手脚并用攀爬陡坡……历时1年多时间,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首本口述实录《同一个家园》,用30余位亲历者的讲述,还原生态保护的细节。
2024年3月,雅安市融媒体中心挂牌全省首个市级国际传播中心,熊蕊又一次带领团队以“大熊猫+茶文化”为主线,推出《英“熊”联盟》系列短视频,用萌趣视角讲述熊猫保护故事,获中国驻外大使点赞推广。
在中法建交60周年、大熊猫科学发现155周年之际,她和团队携手郎朗基金会制作《熊猫》MV,相关话题全网点击量突破2000万,让雅安的熊猫文化乘着音符走向世界。
“今年,我们还将建设全省首个垂类国际传播中心‘大熊猫国家公园国际传播中心基地’,以‘大熊猫国家公园’IP为支点,通过数据、图文、视频和慢直播的方式,为全世界受众打开观看大熊猫国家公园‘奇幻世界’的大门。”熊蕊说。
十六年来,熊蕊荣获过30余次全国、省、市各类新闻奖项,从传统纸媒的“单兵作战”到融媒时代的“全媒出击”,她始终坚守在新闻战线上。
如今,随着AI的迅速发展,熊蕊坦言,作为媒体人要主动拥抱技术革新带来的新变化,学会运用好这一辅助工具,“但是‘我们’不会被取代。因为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媒体的形态如何改变,‘我有眼光’依然‘可贵’,‘我在现场’永远‘硬核’,而讲故事这门老手艺,永远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