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帅(右)在金川县白纳溪村采访 受访者供图
雨势渐弱,细密的雨丝冲刷着夏日的闷热。
6月18日,到了与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特聘首席记者、全媒体首席记者张守帅约定好采访的日子。身份调换,获得四川省先进工作者的他,作为“受访者”坐在记者面前,神情略显局促。
“这种体验还是第一次,感觉挺不习惯。”他笑着说。
从业17年,张守帅的采访行迹遍布四川183个县(市、区)。从震后的汶川映秀、大凉山的“悬崖村”、汉源县古路村“绝壁古寨”,到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的改革试验田、绵阳“智改数转”的工厂车间……他的身影隐没在一篇篇新闻报道后,笔尖流淌出一个个血肉丰满的故事。当聊起这些年走过的采访历程时,他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如数家珍。
2008年,即将从四川大学新闻专业硕士毕业的张守帅,进入了四川日报社,跟着老师学习。那是注定不平凡的一年。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刹那间地动山摇。
“第一时间奔赴救灾一线!”报社的前辈们以最快速度收拾行装,挺进受灾地区。处于实习期的张守帅留守后方提供支持。
那天晚上,报社灯火通明。前后方齐心协力,争分夺秒向大众传递救援人员与“死神”赛跑的最新进展、救灾面临的难点和受灾群众的实际需求。众志成城的历史时刻,他身处其中,清晰感受到属于这份职业的神圣与崇高,荣誉感充盈于胸。
受灾严重的地区太多了,面临记者人手不足的问题,几天后,张守帅自愿前往青川县支援报道。在这里,他经历过余震带来的恐慌不安,亲眼见到满目疮痍的废墟,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生生不息的力量。离开那天,一群孩子在路边举着写有感谢话语的纸壳,向包括记者在内的救援队伍致敬。那一刻,他深受触动,下决心要做一名“被需要”的记者。
张守帅这样要求自己,也是这么做的。灾后重建期间,他常常往灾区跑,看住房条件能不能温暖过冬、了解最后一批志愿者何时撤离、跟随在外地复课的孩子放假归家、见证震后第一个春节。
再后来,面对玉树地震、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泸定地震,总是毫不犹豫“逆行”出征的他,一度被同事戏称为“新生代灾难新闻报道记者”。对他而言,参与突发事件报道,是收获成长、更深切体会职业价值的征程。《汶川孩子回家》《水陆空生命大营救》《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四川省抗击“9·5”泸定地震七日记》……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融入时代的注脚,亦成为他理想落地的勋章。
“每个人的工作都是平凡的。可当处在平凡的岗位上,对推动社会进步产生些许影响,就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方式。”张守帅说。
时光巨轮滚滚向前,这些年,他近距离观察政策制定的台前幕后,努力洞察区域、产业等演进的轨迹,用“读博士的心态”在学习中积累、实践中总结,将个人理想抱负融入治蜀兴川的伟大实践。
2022年,川报集团首个劳模(工匠)工作室---张守帅新闻报道创新工作室创办,他领衔创设“省情研究所”,围绕四川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主题解读政策、剖析趋势、回应热点,形成了有价值深度的传播品牌。他不仅在重大节点撰写“宏文”,获得了包括中国新闻奖在内的省级及以上新闻作品奖等80多项,与同事合著的报告文学《行走的光芒》,还获评四川省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奖状越来越多,张守帅把它们收进柜子里,不喜张扬、不爱展示。“荣誉更像是时时鞭策我的‘紧箍咒’,”他笑称,“眼前所获得的一切都代表过去,但是标兵渐远、追兵渐近,必须保持‘清零’的心态,不待扬鞭自奋蹄,到更高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