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孜州以“榜样在身边”为主题的先进典型基层巡讲活动在各地深入开展。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当下,“榜样”的形象常被模糊化---或成为遥不可及的偶像,或被包装为转瞬即逝的符号。此次活动,以“思政铸魂,启智润心,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让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教育形式的创新,更是一种价值传递的回归---让崇高走下神坛,让精神力量在最朴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传统榜样教育常陷于“博物馆式”困境。先进人物被提炼成数据与事迹,凝固在报告与荣誉墙上,成为只可远观的道德标本。这种“去生活化”处理,使榜样失去了与普通人对话的能力。而当劳模走进社区、牧区医生站上村小讲台、警察深入基层互诉心声时,这种“在场性”便打破了符号化传播的屏障。在甘孜州委宣讲团,全国劳模其美多吉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是平静地讲述那条走了30余年的邮路---承载着亲人离世未能守候的刻骨遗憾,布满遭遇歹徒袭击身中十几刀的凶险,写满高原严寒、滚石塌方的寻常艰难。然而,无论经历何种锥心之痛、身体重创与前路困厄,邮包里的“声音”始终稳稳传递到高原深处翘首以盼的群众心中。邮路有多长,信念就有多长。正是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细节,构成了最具穿透力的教育力量。
基层巡讲的独特魅力,在于重构了榜样与受众的“共境关系”。在社区、车间、田间地头,讲述者与听众共享着相同的物理空间和社会语境。空间接近催生心理接近,价值传递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成为平等对话。省劳模、甘孜州道孚县中心敬老院院长小热登在巡讲中坦言:“我一次次在清洗老人们的大小便时,也有不想干的念头。”这种不加修饰的真诚,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能直抵人心。它让我们看到:凡人奉献的伟大,恰恰在于克服生理不适、内心犹豫与沉默选择,让“奉献”二字从理想高处,“摔”进带着尘土与汗水的土地,因此无比真实。基层巡讲正是通过情感共振,实现了价值观的有效传递。
在价值虚无主义不时泛起的当下,基层巡讲活动犹如一剂解毒剂。它不靠宏大叙事压人,而是用具体生命感动生命;不追求瞬间戏剧效果,而是致力于持久的润物无声。这些来自基层的声音或许不够“完美”,但正因如此才显真实;这些故事或许不够“壮观”,但正因如此才显可贵。当榜样从殿堂走进生活,当崇高从云端落入凡尘,我们才真正懂得:最持久的教育力量,永远生长在最普通的土壤里;最动人的精神之光,往往闪烁在最平凡的岗位上。这便是“平凡之光”的力量---它不刺眼,却足以照亮心灵,温暖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