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泸州老窖”)的档案里,一份来自1976年6月22日,带有四川省泸州曲酒厂红头的信笺纸手写请示静静陈列。泛黄的纸页上,“工人大学成立的请示报告”字迹已显斑驳,但依然清晰有力。
1987年,泸州曲酒厂职工学校上课旧照
龙成珍手拿报告忆往昔
飞速运转的泸州老窖智能包装中心 均为泸州老窖供图
一份报告掀起记忆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酒业也不例外。为振兴酒业发展,政府发出“组织起来,走合作、联营道路”的号召,兴办国营酒厂,对城区的私营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2年,四川省专卖公司国营第一酿酒厂成立。随后十年时间里,包括四川省专卖事业公司国营第一酿酒厂在内,36家明清酿酒作坊逐一联合起来,公私合营成立了泸州市曲酒厂,也就是泸州老窖的前身。”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工会原主席龙成珍介绍说。
工人大学成立报告是由四川省泸州曲酒厂工会委员会呈报宜宾地委财贸部,报告中对工人大学的组织架构、教学内容、开学时间、学员条件及招生办法等内容进行了明确阐释。报告写道:成立工人大学校务委员会,由7名同志组成。其中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一名、委员五名……校务委员会下设政宣组(5人)、教研组(7人)、后勤组(5人)。工人大学开设政治、酿酒专业两大课……本期学习时间暂定半年。招收学员办法为:深入动员,自愿报名,班组推荐,支部审查。党委批准,张榜公布。工人大学本期招收学员33名,分配一车间15名、二车间8名、三车间7名、机修1名、其他2名。
工人大学成立时,龙成珍被任命为工人大学的政治老师。1972年3月,龙成珍进入泸州市曲酒厂2车间工作,她的工作是将高粱磨成粉,用于烤酒,“我需要用几十斤重的簸箕端高粱,再将高粱倒在几米远的电磨里。最后,还要将磨出来的高粱粉铲出来。”龙成珍说:“电磨一直在转动,导致现场粉尘很大,哪怕是把口罩、帽子都戴上,每天脸上、头上还是会有很多粉尘。”即便工作如此辛苦,但龙成珍身上却有一种乐观和坚韧,“我工作积极性一直很高,做完本职工作还要去车间播广播、办板报。”3年后,龙成珍被调至厂工会工作,后担任工会主席。“那时我们工会只有2个人,所有事大家都是整合在一起干,我既要负责工会工作,也要负责党群工作。”进入厂工会,龙成珍凭借在车间积累的技术实践经验以及对工作的热情,迅速适应了新岗位。
一段经历揭开工大变迁史
“俗话说,文学堂武槽坊,没得300斤的力气就不要进槽坊。那时厂里对文化的要求没那么高。”龙成珍回忆道:“那时厂里的职工人数在300至400人,大部分属于子承父业,父母在厂里工作,子女就回到父母的厂子里。1971年、1972年厂里对外招聘,我们1972年那一批进厂的十几个人,大部分是初、高中生。厂里只有一个大学生,就是泸州曲酒厂原副厂长、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20代传承人任玉茂。”面对文化水平有限、技术传承主要依靠口口相传的现状,厂里决定开展“双补”。据龙成珍介绍,所谓“双补”就是补文化、补技术。“厂里组织职工进行文化学习和技术培训,并通过考试选拔骨干,传承技术。”
1976年,工人大学成立,“我们基层工会的主席和委员都是学校老师,当时都是厂里自己组织上课,我上政治课,主要是讲当时的时事政治,每天都需要备课。”龙成珍谦虚地表示:“那时候老师们和同学们属于是边学边干,共同成长。”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工人大学逐步转变成职工学校。1988年4月,泸州老窖职工学校更名为泸州老窖技工学校,开办酿酒分析、微机应用等专业,面向全国招生,这所学校也成了全国第一所讲授酿酒技艺的技工学校。“学校引进了各科老师,分到公司各部门,也为公司和全国的名酒厂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工人。”龙成珍说。
翻看泸州老窖史料,不难发现几乎所有浓香型白酒企业都曾派员到泸州老窖参加过技术培训。这些学员中,共产生了41位国家级酿酒大师,50多位国家级评酒委员,还有很多人成为自己所在企业的掌舵人或技术中坚。由此,泸州老窖技工学校也被誉为中国白酒行业的“黄埔军校”。
“20世纪80年代,企业引进了很多四川轻化工学院的大学生,职工队伍素质逐步提高了,厂工会在工人技术提升方面长期坚持导师带徒、岗位技术练兵,以及开展多层级、全方位的学习培训。”在泸州老窖工会工作了30多年的龙成珍对企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侃侃而谈,“当初工人大学出来的学员都是后来公司的大组长,负责一个大组生产技术人员的管理,相当于基层管理人员,可以说,泸州老窖的发展是跟上了时代步伐的,取得的成绩是每个阶段积累起来的,员工素质也是逐步提升起来的。”
一次参观引发感慨
2010年,在泸州老窖工作了38年的龙成珍退休了,而此时的泸州老窖已然发展成为现代化企业,智能化、机械化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
“退休后,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被邀请参观泸州老窖黄舣酿酒生态园,在714酿酒中心,处处可见产业工人创新创造成果:起窖、拌料、制曲、摊晾、上甑、蒸馏取酒……一系列独具匠心的酿制技艺在现代智能设备的加持下,生产如火如荼,实现传统酿制技艺与现代化生产完美结合。”龙成珍说。相较于以前的人工拌料、上甑等工序,在现场,龙成珍感受到了泸州老窖如今数字化、智能化的程度。“简直是完整地复刻了每一道工序,实现了对传统酿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我打心底感到惊叹和高兴。”
而毗邻黄舣酿酒生态园的中国白酒行业首个以“灯塔工厂”为标准建设的泸州老窖智能包装中心正飞速运转。它运用AI智能、数字孪生、云计算、工业物联网等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整合生产控制、采购管理、物流管理等6大信息系统,5条灌装生产线平均生产速度达到15000瓶/时,提高了生产效率2倍以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企业能有这样的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我们那时没有条件,现在招进来的都是大学生、研究生了。”龙成珍说。
2017年研究生毕业的李蕴峰,作为新一代泸州老窖国窖人的代表之一,在听到老前辈的讲述时,他说:“泸州老窖是一家朝气蓬勃的企业,在传承中不断发展。我们紧跟时代步伐,让白酒生产更加智能化、科技化,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从“双补”到工人大学的诞生,再到现在黄舣酿酒生态园、智能包装中心的建成,泸州老窖的传承创新之路从未停止,现在新一代的泸州老窖国窖人正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续写新的传奇,也让泸州老窖在岁月沉淀中不断增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