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长兴近照 受访者供图
封闭式钢结构猪舍排列整齐,自动喂料系统精准投喂,智能化温控设备确保猪舍冬暖夏凉,漏粪板下污物通过管道无声汇入沼气池……
7月10日,走进绵竹市金道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玉泉基地,智能化的养殖场让记者大开眼界。
“这是我们2018年建成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每年可以出栏高品质商品肉猪1万余头。”金道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钟长兴骄傲地向记者介绍。
智能猪场:从废墟到示范
然而,智能养殖场的起点并非坦途。
时间退回到2000年,钟长兴投入全部积蓄30多万元承包了武警四川总队绵竹玉泉副食品生产基地种猪场,开启了与生猪为伴的生涯。彼时,他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推广瘦肉型肉猪繁育,存栏200多头良种母猪,成为当时绵竹规模最大的个体养殖户。然而,2008年汶川大地震,一瞬间便摧毁了钟长兴数年的心血。
“生活还是要继续嘛,在政府的帮助下,2008年底,我们联合当地几个大的养殖户一起成立了金道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始重建家园。”钟长兴说道。
“过去养殖场都是人工喂养,耗时耗力。”钟长兴深知,合作社要扩大规模、带领农民致富,必须转变观念,调整养殖模式。为此,他多次前往江浙学习先进养殖技术,并向相关农业专家请教。2018年至2021年,累计投入1700余万元,他倾力打造的智能化养殖场终于建成。
“我们想把这个养殖场建成标准化示范场地,让合作社成员和周边村民知道该如何科学养猪。”钟长兴介绍说,场内,他运用食物链原理首创“猪-沼-鱼-菜”循环农业体系:养猪产生的粪污,厌氧发酵后形成沼气发电,用于猪舍供暖和员工生活使用;部分沼液用于基地旁边200余亩观赏鱼鱼塘,培养浮游生物;其余沼液和鱼塘排放的尾水,通过管网输送至田间,用于周边3000余亩蔬菜基地作水肥,沼渣也做有机肥全部还田利用;而蔬菜销售剩下的菜叶、茎秆洗消后喂猪,可对猪起到健脾开胃的作用,猪只少生病甚至不生病,育肥阶段完全可实现无抗饲养。
通过这样一个循环利用模式,真正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高效利用,达到了生物间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抱团取暖:穿越风暴的合力
“合作社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必须要互帮互助,抱团取暖!”这是钟长兴常挂嘴边的话。合作社从最初的22户社员,如今已发展至102户,辐射带动500余户农户。
智能化养殖场严格实行全封闭管理,人员、物资出入都需经过严格消杀。这道坚实的屏障在2019年非洲猪瘟疫情席卷全国时发挥了关键作用,钟长兴的猪场成为绵竹少数“零感染”的堡垒。然而,合作社成员和村内其他养猪户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社员李天容的500头多头猪全军覆没,欠债200多万元,由于精神压力过大一度欲轻生。钟长兴闻讯连夜赶往,私人垫资帮他升级圈舍,手把手教授封闭管理技术。同样的困境也发生在社员刘旭身上---800余头猪感染疫情病死后,在钟长兴的帮扶下,他的猪场次年出栏量反而超千头。疫情最严峻时,钟长兴挨家挨户走访成员猪场,制定“一户一策”:对条件尚可的垫资复产,对设施落后的则协助其转型养鸡、养牛。不到一年时间,60余户成员成功重启生产。
为从根本上化解散户风险,2021年,钟长兴推动成立绵竹市坤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联营机制。公司统一提供猪苗、饲料、动保产品和技术服务,农户只需按公司制定的饲喂流程饲养,待肥猪出栏后,根据饲养成绩和市场行情,领取每头约200元至400元的代养费。三年来,该模式已带动86户家庭农场(养殖大户)出栏优质商品肉猪近20万头,累计向合作农户支付代养费超5000万元。
“以前养猪像赌博,现在稳赚不赔!”社员们欣喜不已。更让他们惊喜的是二次分红机制---合作社通过集采饲料每吨节省数十元,统一销售生猪每头溢价20元,年底盈余再分配。2024年,合作社年底分红就达18余万元。
劳模担当:荣誉照亮新征程
2025年5月7日,钟长兴获得“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这位与泥土和猪栏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汉子,声音微微哽咽:“以前很多人觉得养猪又脏又累没出息,抬不起头。今天这份荣誉,是党和政府对我们所有踏实肯干的农民、对所有在猪舍里默默耕耘的养猪人的肯定!”
然而,钟长兴深知,荣誉背后是更大的责任和期待。走进合作社党支部的会议室,墙上崭新的智慧农业规划图格外醒目,上面清晰地勾勒着合作社未来发展的蓝图。
“科技养猪这条路,我们才刚刚起步,下一步要迈得更稳、更远。”钟长兴站在规划图前,眼神坚定,“我们将会在有条件的养殖场安装巡检机器人和智能料槽,同时引进病死猪自动化无害化处理系统和除臭除尘设备。”
巡检机器人和智能料槽将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测,通过智能识别精准监测猪只的体温、活动量和采食是否异常,第一时间上传精准信息给管理员,大大提升疫病早期预警能力。而病死猪自动化处理系统则致力于实现封闭式、无接触的安全处置,最大程度阻断疫病传播链。除臭除尘设备则可解决臭味扰民的环保投诉问题,既避免了乡邻间发生不必要的纠纷,也让猪场更加环保安全。
站在合作社前,望着远处生机勃勃的循环农业基地,钟长兴描绘着更广阔的愿景:“接下来,我们要让‘绵竹生态猪’成为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不仅要做到猪肉好吃不贵,还要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我们要让大家明白,新时代的养猪业,是科技赋能、生态友好、有奔头的产业!”
钟长兴的声音坚定有力,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这份从废墟中崛起的共富事业,正循着科技的轨迹,奔向更智能、更绿色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