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袁玮,中铁科研院西南院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黑龙江省科技厅专家库专家,《现代隧道技术》《隧道建设》审稿专家,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专家,中铁科研院二级专家,“成都工匠”培育对象,现任中铁科研院西南院机械所所长、科技创新党支部书记,曾获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全国铁路青年岗位能手、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中国中铁首届“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国中铁岗位能手、中国中铁青年五四奖章、工程建设科技创新人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促进分会“先进科技创新工作者”、成都市“金牛工匠”、中铁科研院劳动模范等荣誉。

袁玮参加2024 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CTUC)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24 届年会

袁玮在青年科技论坛发言

袁玮获得“金牛工匠”称号

袁玮在隧道内工作 受访者供图
5月7日,四川省第九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成都举行。大会宣读了《关于表彰四川省第九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来自中铁科研院西南院的袁玮被授予“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作为我国隧道科研领域的重要力量,中铁科研院西南院始终以科技创新驱动行业发展,而袁玮正是这一使命的杰出践行者。
中铁科研院西南院作为中国中铁旗下的科研单位,扎根行业多年,汇聚了众多科研人才,形成了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在隧道、桥梁、地灾防治、轨道交通运维等领域持续深耕,承担了一系列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袁玮,这位1988年出生的年轻工程师,正是在这样浓厚的科研氛围与强大的平台支持下,成长为行业拔尖人才。
参加工作至今,袁玮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其他科研项目30余项,成果获四川省、中国铁道学会、中国公路学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等科技奖2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及软件著作权5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
从科研新兵到行业专家
2010年,袁玮进入中铁科研院西南院,成为一名定向培养研究生,师从工程机械领域的专家高菊茹研究员,开启了与运营隧道病害整治技术,与装备、隧道监测检测技术,与配套设备研究工作的不解之缘。
2013年,初出茅庐的袁玮面对的是我国运营隧道维护的“卡脖子”难题:运营铁路隧道病害整治基本以人工搭设脚手架,使用手工机具的传统方式进行作业。怀揣着“让机械化替代人工”的信念,他在导师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带领团队持续进行技术攻关。
2018年,“运营隧道维护多功能作业台车”在成昆铁路成功应用时,这个集钻孔、开槽、凿毛等六大功能于一体的“钢铁巨臂”,帮助国内运营铁路隧道病害整治关键工序首次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大幅提高了运营隧道维护施工效率、质量和作业安全性。这项荣获中国中铁第二届实用技术创新大赛特等奖的成果,如今已在全国30余座隧道推广应用,创造经济效益超3000万元。
此外,袁玮还积极拓展技术应用边界,将成熟的模块化锚杆钻机转化应用在新的场景,带领团队研发了TBM及盾构机搭载锚杆钻机和地质超前加固钻机,广泛应用于国内外20余座隧道项目;研发的水利领域注浆孔施工用高臂钻机,在白鹤滩水电站尾水洞注浆工程中成功应用,充分彰显了技术创新的实践价值。
破解行业痛点的科技先锋
“真正的创新要源自现场需求。”袁玮始终保持着科研人的敏锐。当发现传统隧道检测需要工人手持雷达天线,借助装载机等工程设备进行隧道衬砌质量检测作业时,他立即带领团队开展了“地质雷达法隧道衬砌质量检测台车”的研制,这项成果在中老铁路项目中得到了应用,有效解决了传统在建隧道高风险环境下的检测难题,研究成果获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二等奖、中国铁道学会科技三等奖。
从“全站仪智能保护设备”到“地铁标准化监测配套机具”,他带领团队研发的10余项智能化设备,犹如一套“科技组合拳”,精准突破施工监测、检测领域的多个技术瓶颈,不仅有效解决了现场监测作业中的技术痛点,还显著提升了监测效率与数据采集精度。该系列创新成果荣获2022年度四川省“五小”优秀创新成果奖。
创新工作室“匠心接力”
作为袁玮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他始终铭记导师高菊茹研究员的教诲:“凡事只要坚持做下去,肯定能做好,要做就不要留遗憾,做到自己满意为止!”
在培养新一代科研人才时,他以身作则,当第一代样机试验效果不佳时,他带领团队开启“昼夜双循环”攻坚模式,不断优化设计方案,经过40多天努力,成功实现设备定型,施工效率提升3倍,人员减少50%。
2024年,袁玮劳模创新工作室成果“运营隧道病害整治技术与装备”获评中国中铁第二届劳模创新工作室优秀创新成果,自主研发的“运营隧道维护多功能作业台车”也顺利通过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认定,促进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
从青年拔尖人才到四川省劳动模范,20余项荣誉见证着这位“85后”专家的成长。但袁玮更珍视的是施工人员那句“你们这设备真管用”的朴实评价。如今,他正带领团队向“隧道智能运维机器人”发起攻关,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科研人的幸福,就是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创新成果在千里铁道线上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