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外卖平台试点“骑手帮扔垃圾”,称旨在帮扶老人、行动不便者,颇具公益色彩,并许以骑手每单0.5元补贴及用户打赏空间。
助老扶弱,情怀可嘉。然细察温情面纱之下,劳动价值与责任分配的深层隐忧,更需我们擦亮双眼。
为特殊群体解困自是美德,但若将城市公共服务、社区互助体系尚存的缝隙,依托商业平台,再借“公益”之名,转嫁于本已争分夺秒、负重前行的骑手肩头,其内核便值得深思。真正的善意,应植根于可持续、有保障的土壤,而非依赖“最后一公里”饱和运力在夹缝中“顺带”解决。这非长久之计,更易模糊平台作为市场主体的核心责任边界。
0.5元补贴,相较于骑手穿街走巷的风霜雨雪、严苛时效下的巨大压力、进入用户私域的潜在风险与沟通成本,何其微薄?一句“完全自愿”,在紧密如齿轮的派单与考核链条中,“自愿”的空间又剩几何?尤为关键的是,一旦因叠加服务导致送餐超时,动辄数元的罚款,让微薄补贴瞬间化为乌有。平台高举公益之旗,却将服务延伸的成本与风险,悄然加诸于一线劳动者。关爱骑手,首要在护其核心权益之周全、劳动尊严之无虞。切莫在其本已紧绷的弦上,再添一根名为“公益”的稻草,纵使这稻草裹着温情外衣。
我们乐见企业创新服务、履行社会责任,然社会责任绝非点缀门庭的标签或零敲碎打的“添头”。其分量,首在敬畏与托举其庞大网络的核心---万千劳动者的福祉。在探索任何“增值服务”之前,请先筑牢根基:确保配送主责的考核科学合理、保障骑手收入与休息权切实无忧、建立完善的风险兜底与纠纷调处机制。若根基未稳,便急于以“公益”之名叠加服务,非但不能成就善举,反可能让朴素的骑手在“做好事”的光环下,默默吞咽额外的不公与压力。
这“顺手”一提,分量不轻。它衡量着平台在商业逻辑与人文关怀间的价值排序,更拷问着对劳动者真实付出的尊重程度。我们呼唤平台将“关爱骑手”的承诺真正锻造成抵御风雨的铠甲,而非流于口号。唯有当骑手的核心权益被夯实和保障、劳动价值被充分体认,其他附着其上的善意延伸才可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