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琪(中)的裁判哨即将响起
7月21日凌晨5时,天还未亮,邓琪已经站在数控车床前。他俯身检查润滑油位,指尖在设备表面轻轻滑过,像一位老练的军医为战友体检。“设备就是我的新战友,得时刻保持最佳状态。”他说。这个习惯,源于他18年的军旅生涯。
2005年12月,邓琪脱下军装,来到西昌钢钒板材厂热轧生产管理单元磨床班。从手握钢枪到手拿数控车床面板,他把自己当成“新兵”,每天最早到岗,最晚离开。
“开球,吹一声长哨,进球吹两短;犯规短哨,直接平臂……”7月17日,凉山州足球联赛训练场上,邓琪给新裁判示范动作。他吹哨的姿势干净利落,眼神锐利如鹰---这让人想起他在车间的样子。
“在部队我是一名炮兵,在车间我是轧辊磨床上的一名车工,在足球场上,我又是一名严格执法的裁判。”邓琪笑着说,“3个身份,我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精准。”
2024年,他参加凉山州足球联赛裁判工作。一场关键比赛中,对方后卫恶意犯规,观众席嘘声四起。邓琪快步上前,红牌高举过顶。“犯规就是故障,必须立即排除!”赛后他这样解释, 语气像在车间处理设备报警。因此,他还被评为“最佳裁判员”。
7月16日早晨,尖锐的警报声突然响起。“车床X轴报警!”监控屏上红色警告闪烁。邓琪一个箭步冲到操作台前,额头沁出细汗---这台车床正刻制热轧产线急需的花纹辊。
“就像战场通讯中断。”他边排查边向赶来支援的维修工解释,“看信息、推负载、查线路、换部件,四步必须一气呵成。”
磨辊间温度逼近40℃,汗水顺着他的安全帽带滴落。9分38秒后,警报解除。随着设备重启的嗡鸣,冷却液喷出彩虹般的雾幕,激光头重新在钢辊上跳起精准的“机械芭蕾”。“要是超10分钟,就得开分析会了。”邓琪擦拭着工具笑道,“我是一名退役军人,现在车床就是我的战场。”
“注意3号刀头磨损!”下班时刻,邓琪突然叫住交接班的同事。他指着显示屏上0.02毫米的误差:“这个‘小数点’会让花纹板防滑性能下降5%。”
在数控车床前,他像狙击手般专注,机械臂托举的百吨钢辊每转一度,他就要调整10余次参数。闪烁火光的钢屑如烟花般坠落,在他工装裤上烫出星星点点的洞眼。
“当兵时练就的火眼金睛。”他搓着满是老茧的双手。今年磨辊间实施刻屑降本措施后,他所在的班组创下班产纪录,仅刀具损耗就节省12万元。
下班铃响,邓琪却走向更衣室的另一个角落---那里挂着他的裁判服。
“准备晚上去吹联赛?”工友问。“嗯,今天带新裁判。”他利落地换上裁判服,“战场上带新兵,车间里带徒弟,球场上带裁判---都是传承。”
暮色中,这个身材壮实的汉子走向球场。背后,车间的火花仍在飞溅。前方,裁判哨即将响起。邓琪在两个场地之间切换出军人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