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公布5 起安全生产举报典型案例攀枝花市东区“小杠杆”撬动“大安全”安康寄语以赛促学多措并举安排部署贯彻落实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18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7-28

攀枝花市东区“小杠杆”撬动“大安全”

——一场县级工会劳动保护改革的创新实践

记者骆寓言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攀枝花市东区总工会在东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展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群众监督员“亮身份、明职责“动员会

攀枝花市鼎星钛业有限公司劳动保护监督员在公司开展安全检查 均为受访单位供图

在工业发展的进程中,安全生产始终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和底线。面对这一永恒课题,工会组织正在探索以激励机制为抓手,创新性地筑牢职工安全防护网。

攀枝花市东区,这座因钒钛而兴的工业城区,2024年悄然完成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攀枝花市东区总工会以前所未有的魄力与智慧,首创县级工会劳动保护工作激励机制,以雷霆之势破局革新,不仅激活了企业工会劳动保护群众监督员队伍的活力,更在全国范围内树立了劳动保护工作的新标杆。

东区总工会以32000元工会经费为支点,撬动辖区内36家企业建立劳动保护监督体系,推动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率下降50%,龙佰丰源矿业更是连续5年实现“零事故”。这场改革的核心,是一套被职工称为“干得好真能沾光”的激励机制---它打破了基层工会监督员“无名无利无抓手”的困境,让安全生产从“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

从“袖标”到“疗养”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唤醒

长期以来,企业工会劳动保护群众监督员队伍面临着经费短缺、参与度低迷、积极性不高等困境,这些问题如同顽疾,严重制约了劳动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攀枝花市东区没有选择退缩,而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创新出台了《关于建立企业工会劳动保护和职业健康监督工作激励机制,进一步推动企业安全生产监督工作落地落实的试点方案》。该方案如同一把利剑,直击问题要害,明确了对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监督先进个人的激励措施,包括优先纳入优秀工会积极分子培养、在评先推优、劳模(工匠)评选、优秀技术工人疗休养、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为监督员队伍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试点企业连续两年实现安全生产事故零发生,这一成果无疑是对机制革新成效的最佳注解。

为确保激励机制的有效实施,东区总工会采取了“经费补助+物资保障”的双轨制模式。2024年以来,东区总工会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会联合会共同为4家试点企业提供了32000元的经费补助,用于支持企业工会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监督工作。此外,2025年东区总工会还出资8000余元,为50名安全生产“吹哨人”先锋队员统一制作配发了袖标、安全帽、口哨等安全物资用品。这些举措不仅解决了监督员的实际需求,更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有效推动“全员安全生产制度”“三级安全员制度”等政策制度在企业中的落地实施。

试点企业之一的龙佰丰源矿业的矿井口,“吹哨人”先锋队员的安全帽上多了一枚红色袖标,这是2025年东区总工会统一配发的“身份勋章”。但比袖标更有分量的,是32名监督员去年享受的“优秀技术工人疗养”资格---这在过去,是劳模才能触及的“福利”。

“以前发现问题,报不报都一个样。现在报一条隐患,不仅工会发物资,还能评先进、去疗养。”丰源矿业职工老张坦言,激励机制让监督员第一次感到“管闲事”有价值。

从“试点”到“全域”制度设计的“多米诺效应”

2024年,东区总工会选取4家规上企业试点“经费补助+政策倾斜”机制:企业每培养1名合格监督员,工会配套补助2000元;监督员优先参与评优、技能培训。试点企业之一的攀枝花市润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用这笔经费为班组增设了“安全积分超市”,职工可以凭借隐患举报积分兑换日用品。“员工连垃圾桶摆放不规范都要拍照上传,安全成了‘有利可图’的事。”公司工会主席笑称。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制度渗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攀枝花市东区总工会的创新激励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基层工会劳动保护工作机制得到有效推动,企业劳动保护群众监督员队伍不断壮大;监督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幅提升,形成了劳动保护工作“群监群治”的良好格局;企业和职工的劳动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企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这些成效不仅为构建职工安康共富体系赋予了“工字”内涵,也为推动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贡献了工会力量。

据统计,试点累计推动36家企业自发建立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72名检查员、150名群众监督员“持证上岗”,比改革前增加50%。“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增长,”省总工会劳动保护部相关负责人评价道,“而是企业安全管理架构的系统性重塑。”

从“输血”到“造血”工会角色的范式转移

传统模式之下,工会劳动保护监督常陷入“企业应付、职工漠视”的怪圈。攀枝花市东区改革的关键,在于将工会从“输血者”转为“造血者”---通过政策设计,让企业成为安全生产投入主体,职工成为风险治理主角。

东区总工会还组建了工会安全生产群众监督员队伍,吸纳园区企业安全管理员、一线班组长、一线岗位职工、工会干部等110余人参与。通过组织“亮身份、明职责”动员誓师活动,激励监督员敢于监督、善于监督,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监督员们深入一线倾听职工诉求,当好职工的“贴心人”,积极排查身边的安全隐患,从源头上杜绝安全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发生。他们的努力不仅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带动了周围工友学习宣传贯彻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法律法规政策,形成了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

以龙佰丰源为例,公司工会将激励机制纳入《班组安全考核办法》,监督员发现隐患可获“安全绩效加分”,直接影响季度奖金。2022年,该公司“丰源泰康组”获评四川省安康型班组,公司顺势设立“安全创新基金”,鼓励职工参与技改。“现在职工提的不仅是隐患,还有解决方案。”公司安全总监感慨道,“工会把‘对立’变成了‘共建’。”

从“盆景”到“风景”改革背后的深层逻辑

“这套机制的可贵之处,在于用市场化手段破解传统行政化管理难题。”省总工会劳动保护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攀枝花东区的改革将工会资源转化为“看得见的实惠”,通过建立激励机制重构职工参与安全管理的动力体系,既符合新时代劳动关系治理的创新要求,又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基层实践样本。

据悉,攀枝花市东区经验已被写入《四川省总工会劳动保护创新案例库》,2025年将在全省范围推广。而东区总工会已有更长远的计划:下一步,将探索“安全信用积分”制度,积分高的企业可享贷款优惠、税费减免。“我们要让安全生产从‘成本’变成‘资本’。”东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采访尾声,攀枝花市润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小刘告诉记者,他刚用安全积分兑换了一台空气炸锅。他笑着说:“奖品固然让人高兴,但更让我欣慰的是,现在领导真正重视我们一线工人的意见和建议了。”这番朴实的话语,或许道出了这场改革最深刻的价值---在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的同时,更重塑了职工的企业主体地位,让普通工人收获了应有的尊严和话语权。而这,正是对“以职工为中心”发展理念最生动、最温暖的实践诠释。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