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生金,他镌刻下“敢教穷乡换新颜”的奋斗诗行,让春风化雨润泽贫瘠土地。
煤海筑梦,他书写出“生命至上”的安全篇章,以匠心守护井下安全、万家安康。
茶山富民,她谱就了“点叶成金”的共富乐章,用绿叶托起万家致富希望。
他们的故事,如同三支奋进之歌,奏响了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最强音;他们的实践,恰似乡村振兴的三幅壮美画卷,描绘出劳动者创造历史的时代华章;他们的足迹,就是共产党员初心使命的三行生动注脚,镌刻在筠连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征程上。
青山为证,绿水为凭,筠连县的劳动模范们用双手和智慧,在这片热土上书写了一份沉甸甸的时代答卷,共同绘就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感受劳模精神的磅礴力量,聆听奋斗者们用汗水谱写的时代赞歌。

全国劳动模范王家元(中)组织召开院坝会,与村民共话李子产业发展

四川省劳动模范文燕

四川省劳动模范王光民
石漠生金 “春风精神”改写山村命运
“猫咡湾石头多,奈何愚公多;这块石头垒梯田,那块石头桥上搁;这块石头筑大坝哟,那块石头长出金砣砣……”这首春风村村民自创的山歌,唱出了一个村庄的沧桑巨变。谁能想到,这个曾经的穷山村,如今村级总产值突破3.2亿元,人均纯收入达29300元,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产业大户近900户。歌词中提到的“愚公”之一,就是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第六届全国敬业奉献模范、春风村党支部书记王家元。
站在春风村观景台上俯瞰,11000亩果树、18000亩茶叶、3000亩花卉、2000亩林竹依山势铺展,宛如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而20年前,这里还是“山高坡陡石头多,十年九旱灾情多”的深度贫困村,石漠化面积占全村三分之一。
改变始于2004年,在外经商的王家元放弃红火的生意,毅然回到家乡,在村级换届中高票当选村主任。当选后,他立下“三年修不通公路就主动下课”的军令状。
“艰苦不怕吃苦,落后不甘落伍,再穷也要发展”---这成为春风村脱贫奔康的精神号角。王家元带领村民住工棚、啃干粮、攀峭壁、破巨石,三个月凿出4公里村道;两年多新建硬化7.8公里环线公路、5.6公里碎石组路和12公里便民路;铺设1.18万米管道,修建11口蓄水池;掀石覆土新增耕地800亩。同时,引导农户改厨、改厕、改面墙,建沼气池、垃圾池、焚烧池、文化广场,在解决交通、饮水、土地、环境四大难题的过程中,“科学实干、顽强苦干、创新巧干、共同致富”的“春风精神”逐渐成型。
如何让石头缝里长出“金元宝”?是困扰王家元的头等大事。调研、走访,座谈、请教,他创造性地提出“山顶种茶、山腰种花、山脚种李”的立体布局,通过土地流转、商标注册、农旅融合,将荒山变为“绿色银行”。他总结的“五抓工作法”“四三二工作法”等“土办法”,形成了选准好书记、建强好支部、探索好路子、弘扬好精神的“春风经验”。2019年,春风村与周边4个村合并组建“新春风村”后,他整合资金5000余万元,联动发展“1+4”规模产业,分片区发展肉牛、水果、花卉、茶叶、林竹、林下中药材等产业,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
更令人称道的是,王家元创办“春风村镇学院”,将基层治理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春风村的故事》入选中央党校“百佳案例”,《石头开花写传奇》成为全国基层党组织书记工作教材。从“石头村”到“小康村”,从“春风精神”到“春风经验”,这个曾经的“落后村”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示范点。而王家元,也因此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煤海匠心 三十九载守护“生命线”
在地表之下数百米的黑暗世界里,王光民如同一位“煤矿医生”,用专业与责任守护着矿工的生命安全。自1986年从瓦斯检查员做起,这位珙县汉子在煤矿一线坚守39个春秋,从普通工人成长为筠连县金钟煤业有限公司安全副总工程师,见证并参与了筠连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
通风、防瓦斯、防尘、防火,是煤矿安全的生命线。王光民深知,在防瓦斯任务艰巨的川南煤田,任何疏忽都可能酿成惨剧。他强化瓦斯监测系统,创新培训考核机制,20多年来,所在矿井未发生瓦斯事故。在金久煤矿建设期间,他更换大功率局部通风机,优化通风系统,确保施工全程无瓦斯超限记录。
技术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在凤凰煤业金銮98煤矿21万吨技改中,他与专家优化开拓系统,减少巷道400余米,节省投资100多万元;通过重新勘探采空区,发现36.8万吨可采储量,延长矿井寿命1.5年;将单翼采区改为双翼布置,推行“一进两回”开采法,使工作面增至180米,提高资源回收率。该项目最终提前2个月完工,节省200余万元。
2018年,王光民推动金久煤矿成为四川首个100%综掘机施工的地方煤矿,建成智能化综采工作面。这位每月下井超15次、2024年加班40多天的“铁人”,用脚步丈量矿区的每个角落。他提出的开拓煤量平衡、准备煤量平衡、回采煤量平衡“三量平衡”管理法,为矿井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方
从人工打眼放炮到智能化开采,从粗放管理到精细防控,王光民亲历了煤炭行业的技术革命。这位2025年四川省劳动模范获得者,仍在为煤矿安全高效开采贡献智慧,诠释着“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茶韵悠长 非遗技艺带动万家致富
清明时节的筠连茶山,云雾缭绕,嫩芽吐翠。一名女子穿行在层层叠叠的茶垄间,手把手指导茶农采摘标准。“一芽一叶要轻捏上提,不能掐断,否则伤口会氧化影响品质。”她,就是非遗技艺传承人、四川省凤鸣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2025年四川省劳动模范获得者文燕。
担任凤鸣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以来,文燕带领团队研发的“白露红”红茶在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斗茶大赛中斩获金奖;“川红工夫”红茶获“黄金白露杯”成都·中国工夫红茶斗茶大赛金奖。这些荣誉背后,是她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与创新。15项专利、10个自主品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称号,记录着这位茶乡女儿的创新足迹。
“茶产业要发展,必须让茶农分享红利。”文燕创新“微产业园区茶园基地+茶农”模式,与3000余户茶农签订保价收购合同,辐射带动万亩茶园。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收购,茶叶品质稳步提升。目前,凤鸣茶业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带动区域茶叶综合产值达3.8亿元。
为传承非遗技艺,文燕定期举办手工制茶培训班,培养年轻传承人;推进高标准茶园建设,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作为宜宾市人大代表,她提出的“茶旅融合发展”“茶叶品牌保护”等建议,成为当地茶产业规范化发展的助推器。
“劳动不仅是创造价值的源泉,更是传承文化、推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文燕的感悟,缘自20余载茶海耕耘。如今,从车间到茶园,从实验室到两会会场,从茶农家中到商海市场,这位“茶博士”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劳模的时代担当。
精神传承 劳模文化的时代光芒
三位劳模的故事,折射出筠连县劳模工作的生动实践。近年来,筠连县总工会通过构建“选树-培育-宣传-关爱”全链条机制,让劳模“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引领上大作为”。县总工会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9个,开展劳模宣讲等各类活动50余场次,惠及职工群众1.2万余人次。
在乡村振兴主战场,6名各级劳模与薄弱村结对帮扶,推广“春风经验”;在产业转型第一线,劳模创新工作室攻克技术难题12项;在非遗传承领域,劳模带徒传艺培养技能人才168名。这种“头雁效应”催生出“培育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的乘法效应。
所有成绩都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三位劳模的实践深刻证明: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奇迹;在传统产业领域,创新驱动能够开辟发展新天地;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先富带后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他们的故事,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群众改天换地的生动缩影。
石头开花的传奇仍在续写,煤海深处的匠心依旧闪光,茶山上的歌谣愈发清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筠连县劳模群体必将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继续书写更多激动人心的奋斗故事。正如王家元所说:“只要心里装着群众,石头缝里也能开出幸福花。”
这就是劳模精神最朴实的表达,也是新时代奋斗者最铿锵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