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奋斗初心,历久弥坚。
千年泸州,在这片古老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工运事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一代又一代工人阶级唱响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雄壮旋律。从风雷激荡的革命年代到改革开放的浪潮,从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到新时代的伟大征程,泸州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始终以赤诚之心书写着“永远跟党走”的政治答卷,用实干担当诠释着“以职工为中心”的时代内涵,推动泸州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

泸州市工会第八次代表大会现场
与党同心、跟党奋斗 传承红色基因,铸魂“忠诚工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泸州工人阶级挺身而出,工人运动风起云涌,以无畏的勇气投身于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
1928年8月,面对资本家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泸州成立了织布工会,号召织布工人在工会领导下团结一心、奋起反抗。1945年3月,蓝田机场建设正式开工,来自泸县、合江、叙永等地的85500名民工创造了航空史上的奇迹。作为中国第一个拥有混凝土跑道的机场,也是当时战略后方最好的机场之一,蓝田机场很快成为了“驼峰航线”上的重要机场,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泸州工人阶级继续紧跟党的步伐,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在百废待兴的年代,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工作中。1951年,留德博士房师亮、张祖德等一大批优秀专家扎根泸州,创立了西南医科大学的前身---西南区川南医士学校。自此,这个由128名解放军战士创建的“红色医院”正式扎根忠山山麓,伫立至今。1983年6月,省辖泸州市总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1984年8月,泸州市总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委员会。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广大职工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探索、求实创新,为泸州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1977年10月5日,泸州长江大桥开工剪彩,泸州市委向全市发出了“人民大桥人民建,人人为桥作贡献”的动员令。整整5年的时间里,全体建桥职工和泸州人民一道,以冲天的干劲,克服种种无法想象的困难,终于在长江上建起了一座深水高墩、主桥长1252.5米的公路大桥。
进入新时代,泸州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投身科技创新、智能制造、乡村振兴等主战场,展现担当作为。“1965茜草工业记忆”博物馆,不少市民在这里驻足,一台台旧设备、一张张老照片、一段段文字,讲述着泸州“长三厂”三线建设的那段历史,也记录着一代人在这里奉献青春、挥洒汗水的时光。退休工人李志华说:“工人们每天都是风风火火的,大家骑着自行车上班、下班,住着宿舍,如今,我们都住上了大房子、好房子,感到更加满足和幸福了!”
在中国工人运动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泸州工会组织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泸州工人阶级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唱响了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劳动赞歌。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工会组织6095家,拥有工会会员63.5万人。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勇担时代重任,赋能“奋进工会”
近年来,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进,泸州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市总工会团结引领广大职工群众积极投身到这一重大战略中,在重点项目建设、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云龙机场建设现场,工人们日夜奋战,克服了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等诸多困难,确保了机场的顺利建成通航,为泸州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奠定了基础;在川南临港片区,工人们忙碌在港口作业、物流运输等岗位上,推动泸州与成渝地区以及国内外其他地区的贸易往来,助力泸州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在泸州白酒产业园区,酿酒工人们将传统酿造技艺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不仅让泸州老窖等品牌香飘四海,更推动泸州白酒产业集群迈向千亿级规模,为这座“中国酒城”擦亮世界级白酒产业地标……
泸州是四川工业重镇,推进新型工业化、服务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化产业工人队伍。为此,市总工会围绕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重点工作,深入推进产改“凝心、强基、铸匠、固本”四大工程,纵深推进“提质扩面百舸千帆”行动,着力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目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47万,培育“泸字号”工匠1.65万人。
同时,围绕泸州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泸州各级工会广泛深入持久开展职工技能大赛、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等活动,为广大职工搭建创新创造的平台,每年实现规模以上企业覆盖面达85%以上,岗位练兵10万人以上,激发了职工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创新和技术能手。
用心维权、用情服务 守护职工权益,凝聚“团结工会”

6月30日,市总工会召开“七一”座谈会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专题党课
百年来,工会始终是职工之家,工会干部始终是职工的“娘家人”。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市总工会始终坚持‘用心维权、用情服务’的理念,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泸州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瑶坚定地说。
在劳动权益保障方面,泸州工会深化“尊法守法·携手筑梦”服务职工(农民工)法治宣传,打造“酒城益哥”普法品牌,服务职工53万余人次;健全“工会+法院+人社+司法行政”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工作机制,不断壮大职工维权律师、基层工会法律顾问和法律志愿服务队伍;推行劳动用工法律风险排查、“一函两书”制度,持续深化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公有制企业职代会和厂务公开实现全覆盖,已建会非公企业建制率达90%以上;广泛开展“安康杯”竞赛等群众性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等活动,实施职工安全健康技能提升三年行动;加强农民工维权服务工作,累计在16省20个城市建立“泸州籍农民工之家”“农民工维权服务站”,与32个市外工会建立农民工维权联动协约。
为了更好地服务职工群众,市总工会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打造了一系列特色服务品牌。“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四季送活动, 成为工会服务职工的重要抓手。市总工会每年筹集资金上百万元,实现对各级建档困难职工家庭生活救助和子女助学全覆盖,持续巩固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成果。同时着眼创新服务稳就业、提升技能促就业、兜住底线保就业,打造“阳光就业”等品牌活动,年均提供用工需求1万余个、帮助就业再就业近千人次。
市总工会积极探索创新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服务模式。扎实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服务三年行动,建立健全新就业形态群体权益保障机制,深化建会入会、集体协商、劳动争议调解;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温暖服务季”“一瓶水传递爱”“微心愿”“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健康体检”及工会夏令营等活动,累计服务职工10万人次……
如今,在全市各级工会的努力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期盼逐渐变成现实。“加入工会让我幸福感满满。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城市里的‘独行侠’,如今不仅有了归属感,还不用担心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泸州市外卖配送员王芳如是说。
此外,市总工会还高度重视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举办职工文艺汇演、书法绘画展览、运动会等活动,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同时,加强职工书屋等文化阵地建设,为职工提供学习和休闲的场所,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激发内生动力,护航“活力工会”

7月19日,幸福泸工亲子课堂“冰晶雾影魔法秘境”科学实验课现场
近年来,市总工会持续推进工会改革向纵深发展、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持续加强数智化建设,持续深化开放合作,持续抓好党的建设,积极探索一批职工群众喜爱、社会认可的优秀工会工作项目。
从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开展机关工会干部赴基层蹲点工作,到开展“小三级”工会建设三年行动、非公企业工会建设三年行动,促进人力、物力、财力向基层倾斜;从举办基层工会干部业务培训班,到推进工会数智化建设,市总工会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基层工会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
全市百人以上企业建会率动态保持在98%,百人以下、二十五人以上企业建会率动态保持在94%,全市工会系统经费收入持续增长,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开发区(产业园区)工会工作体系更加健全。
在泸州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工会驿站的身影。布置温馨的站点常年提供休息如厕、饮水纳凉、餐食加热、驱寒避雨、手机充电等服务便利,为广大劳动者打造休息和补给的空间。截至目前,全市已建工会驿站563个,累计服务职工群众超30万人次。
加强“互联网+工会”建设,搭建涵盖15个特色应用模块的“川工之家”APP泸州频道,为职工提供法律服务、交友联谊、就业培训、心理咨询等线上服务……推出“泸工先锋”“泸工惠民”“泸工家园”三大线上活动品牌,以全天候、广覆盖的数智服务打动人心、温暖人心、影响人心、赢得人心。
百年风雨兼程,百年砥砺前行。泸州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用汗水和智慧在酒城大地上书写了壮丽的篇章,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他们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饱满的热情,为实现泸州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书写新时代更加华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