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劳模精神 凝聚奋进伟力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21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7-31

弘扬劳模精神 凝聚奋进伟力

——2025年四川省直单位劳模先进风采展示 

江壁村/文 受访单位供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三十年光阴拼就地质服务的“立体拼图”

--记2025 年四川省先进工作者郝红兵

1996年7月,一名小伙子刚走出校门就投身巴中市南江县参加红山铁矿补充地质勘探工作,近30年来,他一直以实际行动带领一代代地质青年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投身地质事业。他,就是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地质环境调查研究中心正高级工程师郝红兵。

服务民生 以精湛技艺助力脱贫攻坚

2004年,四川省启动红层丘陵区找水打井工程,郝红兵带领项目组顶着烈日,每日徒步数十公里,逐村逐户确定井位。在两个月内提前完成邻水县水文地质调查及井位确定工作,为解决四川丘陵地带750万人的饮水难题贡献了力量。此后,他和团队还完成了多个民生项目,为全省脱贫攻坚事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团队先后获“四川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等荣誉。

勇担使命 以执着专注成就行业典范

2008年汶川地震,郝红兵随华地公司应急调查突击队第一时间抵达震中,徒步排查地质灾害隐患、评估安置区安全性。郝红兵所在的小组在率先完成汶川县城后山等任务艰巨区域的排查后,又辗转多地,在两个多月里走遍汶川县各处,成功排查出各类地质灾害点440余处,评估各类安置区470余个,郝红兵也因此荣获“抗震救灾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先进个人”称号。灾后,他和团队投入重特大泥石流治理工程的勘查设计工作,攻克难题,提出新技术,把强震区特大泥石流防治技术水平提升到全国领先水平,成果报告作为模板在全国进行推广,他也先后两次获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创新引领 以一丝不苟保障一方平安

2020年,雅安市汉源县富泉镇中海村六组发生滑坡地灾,郝红兵带领团队及行业最先进的微变感知雷达系统紧急赶赴现场。监测系统及时发出预警,避免了二次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该套监测预警技术也成功应用到此后的多个重大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中。

2021年,郝红兵带领团队创建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创新工作室”,30余名团队成员中,35岁以下青年技术骨干超70%,在全国累计安装普适化监测预警设备3000余台套。

坚守初心 以卓越品质守护绿水青山

近年来,郝红兵带领团队参与众多重大项目,参与编制多部行业规范,发表代表性论文10余篇,合著专著1部,获得四川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等奖项。目前,他和团队成员正奋战在长江重点生态区川滇生态屏障(大理州)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现场,以卓越品质守护绿水青山,不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原上的科技“垦荒者

--记2025 年四川省先进工作者杨文渊

当高原的风掠过雪山草甸,她的身影早已扎根田间地头,她以科研为镐、以汗水为泉,在高海拔的贫瘠土地上凿开科技之渠,种出“金色硕果”,她就是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研究员、2025年四川省先进工作者荣誉获得者杨文渊。

扎根高原地区 开展科技创新研发

杨文渊长期扎根于高原、彝区生产第一线,克服高原恶劣气候、山路崎岖、语言不通等障碍,针对高原地区光多水少、积温不足等特殊条件和良种缺乏、技术滞后、效益偏低等产业难题,找准科技创新的突破口,研究破解产业发展“三无”(无招、无门、无奈)的困境,引进、培育新品种12个,研发应用关键技术10项,支撑高原特色水果产业发展。她带领研发的多项技术成为全省主推技术,提升了土地利用率、优果率和效益,让水果产业成为民族地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促进凉山州越西县、阿坝州茂县等地特色水果产业发生巨大变革,先后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授权专利22项,制定省级标准10部,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4部。

牢记使命担当 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多年来,杨文渊始终聚焦产业核心需求,以核心示范园带动为基础,指导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5个、特色产业强镇8个、专家工作站3个,培育新型主体35个,“四新五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100万余亩,让10万余果农得到了实惠;以培养帮带本土人才为重点,创建“新型主体推进、标准品牌创新、田间大学培训、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构建“专家+新型主体+农户”定人定向“传帮带、师带徒”人才培养机制,每年举办各类培训、指导80余场次,培育本土人才200余人,累计培训5万余人次。在她的多年指导下,一个个果农也成长为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成为全省致富带头人。

杨文渊以“求实创新,兴农利民”为人生追求目标,把初心根植在高原农业沃土上,把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到千家万户,为全省园艺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扎根法治热土  绽放青春力量

--记2025 年四川省先进工作者邵文高

法治建设的征程漫长而坚实,每一步都凝聚着奋斗者的汗水与智慧。四川省司法厅普法与依法治理处一级主任科员邵文高,以踏实的脚步、坚定的信念,在这条道路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奋斗足迹,为法治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勤学善思 笃行实干做“主人翁”

作为党员干部,邵文高一直以青年特有的干劲扎根岗位深耕细作,他深度参与起草法治四川建设“一规划两方案”,主笔起草全省“七五”“八五”普法规划,为构建我省法治建设“四梁八柱”作出了积极贡献;参与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草案)》、全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规范、“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指导标准等文稿,为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提供了“四川智慧”。

爱岗敬业 勇于创新做“开拓者”

在工作中,邵文高主动适应法治建设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民群众新需求新期待,奋力推动全省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提质增效。他在全国率先编制红色法治文化遗存目录,发布两批次20项遗存,获评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优秀案例;搭建四川省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法平台,组织全省120.1万人线上学法,获评2023年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司法”创新案例;开展全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试点,我省承办全国现场会并作经验交流发言;在全国率先推进“宪法法律进高校”,实现全省134所高校全覆盖;组织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96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言,助推四川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他注重对工作实践的提炼总结,起草的调研报告连续两年获评全省司法行政系统调研课题一等奖。

主动担当 攻坚克难做“追梦人”

2023年7月,邵文高主动请缨参加行业系统帮扶凉山州乡村振兴工作,利用自身拥有法律职业资格A证的专业优势和汉彝双语无障碍交流的语言优势,走遍13个乡镇调研学习。他在甘洛县融媒体中心创办“法治甘洛”普法栏目,制播专题节目15期,平均每期观看量超2000人次;摄制播出汉彝双语微电影《德古新说》,获评第四届川渝法治微视频微电影大赛二等奖;推进建设甘洛县法治文化广场,成功创建第四批“省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参与完善行政复议、合法性审查、公共法律服务等工作制度,为甘洛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夯实了法治根基。

从法治四川建设的顶层设计到凉山帮扶的基层实践,邵文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司法行政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更以榜样力量激励着更多人在法治征程上砥砺前行。

做质量守护与技术创新的双擎先锋

--记2025 年四川省先进工作者毛佳伟

在技术保障与科研创新的前沿阵地里,有这样一个人,以“标准制定者”与“技术突破者”的双重身份,构筑起从实验室创新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他就是四川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院食品化工事业部部长助理毛佳伟。

自参加工作以来,毛佳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本职岗位上务实苦干,高质量完成各级监督抽查、委托检验和各项业务工作。

创新驱动 创造显著效益

2023年至2024年,毛佳伟带领团队承担川渝两地车用汽油质量联动监督抽查检验工作,为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协调和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自2020年以来,他主持研发的多项创新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多种技术应用于省、市级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工作。这些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单位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为政府监管和企业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与建议。

科研领航 引领团队前行

毛佳伟先后主持参与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近20项,为解决行业关键技术难题和推动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标准化建设方面,他参与制(修)订国家级等各级标准20余项,为规范行业发展、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了重要依据。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学术研究方面,他先后获得9项发明专利授权,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高质量论文40余篇,其中10余篇被SCI收录。作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重点实验室(车用燃料质量安全和风险评估)申报团队的核心骨干,毛佳伟通过优化产学研合作闭环路径、编制申报材料等工作,直接推动该实验室于2024年9月获批筹建,实现我国车用燃料质量安全领域高水平科研平台零的突破。

他用每一组精准数据、每一项专利技术,在科研高度与实践深度的交汇处,书写着“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民生福祉”的时代答卷。

在测绘经纬间筑梦山河

--记2025 年四川省先进工作者孙飞

5月7日,四川省第九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成都举行,自然资源部第六地形测量队生产技术科兼项目管理科科长孙飞获得了四川省先进工作者称号。这位1987年出生的羌族青年,用初心为墨,以实干为笔,将共产党员的担当镌刻在大地经纬间。

近年来,孙飞先后参与和负责组织完成了多个国家和省级基础测绘项目,推动单位有力实施了10余项国家级、省级重大测绘项目,为国家自然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实施积极贡献测绘力量。

在测绘地理信息资源恢复重建项目实施期间,他带领队伍在甘孜州完成永久性测量标志恢复重建,泸定县、康定市、天全县城市控制网重建等工作,为“9·5”泸定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提供了有力的测绘地理信息保障;在四川省完善空间定位基准现代化建设项目实施期间,通过全流程参与30座基准站点建设工作,有效支撑了四川省北斗实时高精度位置服务;在负责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项目期间,先后4次率队到西藏米林县、墨脱县、朗县等地开展调查任务,在圆满完成任务的同时,他还入选自然资源部“我和我的祖国”自然资源青年宣讲团,在多地宣讲了在西藏开展三调工作的先进典型事迹,2022年12月被国务院三调办和自然资源部授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先进工作者”称号。

2020年以来,孙飞连续四年作为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技术牵头人,承担自然资源部交办的年度土地卫片执法外业核查和农村乱占耕地专项整治外业抽查工作,有力支撑自然资源部对四川等10余个省市年度土地卫片执法和农村乱占耕地专项整治外业抽查核实工作,为全国耕地保护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2024年10月,他被自然资源部办公厅授予“自然资源系统青年突击标兵”和“自然资源系统青年突击标兵示范岗”称号。

从一线测绘到战略支撑,孙飞用脚步丈量山河、用数据描绘蓝图,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测绘人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

在流动的车厢里筑起“平安驿站”

--记2025 年四川省先进工作者潘广杰

5月7日,四川省第九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成都举行,成都铁路公安局贵阳公安处乘警支队二级警长潘广杰荣获四川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他已成为铁道线上一面飘扬的旗帜,而那些被汗水浸透的警服正默默诉说着一个铁警与列车、与旅客之间关于责任与温情的动人故事。

平安不出事 南来北往的列车守护者

潘广杰负责的K508/507次列车跨越多个省份,单边运行30余个小时、2300余公里,客流量大,治安压力重。从准备发车起,潘广杰就开始来回不停地巡视、检查、宣传、提醒,一列车18节车厢,来回一次就是1000余步近1公里,值乘一趟下来他不知道要走多少个来回,打湿多少次警服。

2019年起,他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与列车长一道,组建了平安列车警务团队,团队成员包括退役军人、医生等,大家一道共同维护列车安全,在K508/ 507次列车上设立“矛盾化解室”“便民服务席”,五年来先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00余起。

服务不缺位 温情喊话触动万千旅客

2021年7月21日,郑州遭遇暴雨,潘广杰值乘的K507次列车在郑州至洛阳区间滞留停靠40多个小时。他与列车工作人员共同应对停水和食品售完的困局,努力维持列车秩序、安抚旅客情绪。在分发救援物资时,他呼吁优先照顾老人和儿童,他的喊话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近千万网友为他留言点赞,接力传递着灾情中的爱与温暖。

十年来,潘广杰与列车班组帮助旅客解决各类困难求助近1400余起,找回各类物品价值300余万元,收到锦旗(感谢信)110余面(封)。

奋进不停止 初心不改争创流动“枫”景

潘广杰是一个爱思考、懂感恩的人,他厚厚的一摞工作笔记本里,记满了自己的感悟和思索,行行页页,既是个人经验的总结积淀,也是他对组织关爱的回馈。

多年来,他以“广杰课堂”、“品牌交流”、跟车指导等形式,无私地将工作经验、感悟传授给其他民警。带领青年乘警持续优化列车“流动社区”治安综合治理,推广创建“枫桥式”列车,先后获得多项荣誉。在飞驰的铁轨上,他用脚步丈量责任,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流动的车厢里生根发芽,以警徽光芒照亮千万旅程,奏响铁道线上的时代强音。

以匠心作肥,滋养童心初绽的沃土

--记2025 年四川省先进工作者刘莉萍

参研11项省市区级课题,参与编写书籍6本、教材3套,29篇文章获奖并发表,18次在全国及省市交流中作专题讲座……这些数字不过是省直属机关东府幼儿园副园长、正高级教师刘莉萍教育之路上跃动的几个音符。一路走来,这名耕耘者早已将岁月谱成一首以爱为符、以心为弦的奉献乐章。

近年来,刘莉萍以创新驱动特色办园,主导新一轮课程改革,打造“一步一景”沉浸式空间场域,构建“四位一体”创意课程体系,幼儿在环境浸润、课程引导和实践赋能下,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显著提升,产出的作品中有200余件出版或获奖。她牵头探索“幼教+科技”的融合实践,研发“筋斗云”数字平台,集成交互式设备与云端档案系统,实现“全空间记录、全学段追踪、全发展评估”的教育图景,获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创新奖”,为新时代幼教改革提供“东府范式”。在养成教育课题研究中,她通过环境创设与规则意识培养,助力幼儿养成节约、诚信等品格,推动幼儿园成为市首批3至6岁儿童习惯养成教育试点园。她主导构建“三级五阶”教师发展体系,实施分层培养路径,推动团队从“个体优势”迈向“整体优质”。新冠疫情期间,她组织开发线上亲子游戏活动,开展云端教研,获评成都市锦江区“停课不停学”先进个人。

刘莉萍以红色引擎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党建+项目管理”模式,推动党员示范引领,增强宣传工作实效,助力幼儿园获得了多项荣誉。她以智慧与热忱为幼教事业输送新生力量,率队赴南充市开展幼教帮扶调研,带动了局系统幼教帮扶品牌建设,推动城乡幼教深度融合和均衡发展,形成了“帮扶一个点,带动一片区”的辐射效应。

身患癌症后,刘莉萍仍然把全身心的爱和激情投入到幼教事业,促进了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协同发展,形成特色;推动东府幼儿园连续三批成为市教师发展基地校,《校本研修方案》获市一等奖,累计培训教师数万余人次,成为跨区域教育示范窗口。

在幼教事业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刘莉萍宛如一棵坚韧的常青树,让理论根系与实践枝叶共生共荣,把教育理想化作照亮孩子未来的星光,为教育事业发展树立了熠熠生辉的标杆。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