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进路六十年公益广告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22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8-01

跃进路六十年

——从“栋栋厂”的钢火到“暖心驿站”的灯火 

实习记者刘佳怡 文/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夏日阳光中,穿过梧桐树林,走过红砖房,沿着跃进路一直走。这条不足两公里的街道,见证了绵阳“四厂两院”的荣光,承载着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厚重记忆。

跃进路36号,红砖苏式建筑上的“华丰”二字依然醒目,这里曾是三线建设时期军工企业的“心脏”。华丰厂旁,2018年后陆续建成的华丰社区工会驿站、互助公社熠熠生辉,现在这里是退休职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重要据点。

华丰厂冷作钳工技术选拔赛参赛选手工作人员合影 受访者供图

华丰社区的24小时工会驿站 向宇摄

张成驹接受记者采访

华丰厂工会组织中秋节赏月晚会 受访者供图

90岁出头的张成驹站在华丰厂办公楼前,抚摸着斑驳的砖墙,思绪回到1956年---那个“拓荒者”们用竹竿搭建校门、在稻田中建起工厂的激情年代。从三线建设的机器轰鸣,到如今工会驿站的温情脉脉,这条路的变迁,是绵阳工业精神与民生关怀交织的缩影。

峥嵘岁月:三线烽火铸就军工脊梁

“1956年8月下旬,我20岁出头,从家乡南京来到绵阳,参与筹建295和296两所技校。”张成驹是华丰厂的老职工,1956年参加工作,1994年退休,曾担任过10年的华丰厂工会主席,他几乎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华丰。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二机部”)批准在绵阳筹建295和296两所技校。同年,国营华丰无线电器材厂(邮政信箱代号204,后为四川华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华丰厂”)在陕西省蔡家坡开始筹建。

1957年3月,二机部十局下令将两所技校合并,更名为绵阳无线电工业工人技术学校。据“方志四川”记载,3月12日至13日,朱德到绵阳视察。当得知绵阳拟根据苏联专家建议,在三里村、圣水村、青义坝、龙门坝分建4个大型军工企业时,朱德指出,可“考虑把4个厂放在一起……”朱德与省、地、县干部一起在规划图纸上反复研究,最后敲定将4个大型军工项目集中建在绵阳城郊平政桥以南的一片空地上。

1957年5月,二机部决定利用绵阳无线电工业工人技术学校的校址和设备,将其改建为设计、生产电接插元件的华丰无线电器材厂。

1958年,四川省委派省城市规划院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来到绵阳,对城市总体规划作了修改和调整。根据朱德指示,将长虹机器厂、华丰无线电厂、涪江机器厂、涪江有线电厂4个大型军工企业一起放在平政桥以南建设,并规划在4个厂的生产区与生活区之间修建一条长1200米、宽18米的道路,将该道路定名为跃进路。同年7月,学校正式转厂为华丰无线电器材厂。

“我刚到绵阳时这里还是一片稻谷地,十几间竹架撑起的茅草房就是我们的住所、食堂和任课教室。”张成驹手指向华丰大楼,回忆起他刚到达绵阳火车站的景象。“当时,走出火车站是一条两边种着桉树的小路,零星分布着几家店铺,路灯只有手电筒一般的亮度。”

“技校的校门由竹竿搭建,竹竿上挂着醒目的‘204信箱’几个字,我们这群人就在这里安了家。”张成驹满是皱纹的脸上无法磨灭的,是曾经奋斗的痕迹。

“华丰厂几百平方米的楼顶原来‘一片空白’,我们认为还是需要做一个标志来激励大家,于是就拿厂里产业线上现有的钢板做了华丰的汉字和拼音竖立在楼顶。”张成驹从随身带着的口袋里翻出老照片,指着华丰厂楼顶的字给记者看。

经过大家不懈地努力,再加之1964年以后,绵阳被设为三线建设的重点,1966年,以跃进路“四厂两院”为代表的绵阳电子工业集群雏形基本形成。

由于跃进路工厂生产的均是装备部队的军工产品,出于保密需要,华丰厂、长虹厂、灵通厂、九洲厂对外使用邮政信箱代号分别为204、305、407、203,由于代号中都有零,这些厂也被老百姓称为“栋栋厂”。

热血征程:“栋栋厂”里的家国情怀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跃进“栋栋厂”的职工来源,主要包括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等,他们成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担负着生产国防装备的重任,对于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工作,更是为了践行富国强兵的信念。怀着这样的信念,跃进路迈入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不讲条件、不计报酬,不论白天黑夜,只要有工作,大家都拼命干。”张成驹回忆道,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厂里曾实行“大礼拜”“大二班”甚至“大战一百天”。所谓“大礼拜”就是六天一休息改成十天一休息;“大二班”就是从早上8时上到晚上8时,再换另一班;“大战一百天”就是除一日三餐休息外,每天都上班。

“那时候工人们多干活从来不讲加班费,一心想的是如何圆满完成组织上分配的任务。如果我们生产的产品多、质量好,那么部队的装备就有保证,我们国防工人的激情跟国家的强盛是捆绑在一起的。”张成驹说道。

而跃进路真正进入高光时刻,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绵阳的统计年鉴里,最高峰时,这里企业的产值占绵阳全市半壁江山、全省电子行业总产值的1/3。

改革开放后,绵阳三线军工企业开始走上了“军转民”的道路,各企业先后建立起了民品设计、开发、生产、销售机构, 一批民用工业产品如彩色电视机、电视共用天线、医用B超等逐渐形成规模并占领市场。

“我1984年从车间调任到工会工作,在工会工作了10年,1994年正式退休。”张成驹回忆道,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职工们的精神世界却十分丰富。

“我们那时候会定期搞班组评比、技能竞赛,绵阳市总工会还将华丰经验推广到全市,形成了‘比学赶超’的热潮。”张成驹表示,工会的各项活动对青年职工的激励提升作用明显。

此外,华丰厂工会还常常组织优秀职工、先进职工外出参加疗休养,用荣誉感凝聚人心。

破茧蝶变:工会驿站里的时代温泉

2018年7月,国企退休人员社会化移交启动,华丰社区应运而生。这个承载1.1万人的社区,面临如何延续三线精神的新课题。

“老一辈工人把青春献给国家,我们要让他们的晚年有归属感。”社区党委书记、工会主席徐婧坚定地说道。

据徐婧介绍,华丰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新社区,社区人口结构和小区构成结构复杂。地处历史文化商圈,同时具有老旧小区多、退休职工多、流动人口多、服务需求多等鲜明特点。

2018年9月,社区结合党委工作需求和职工发展需要,选举成立社区工会联合会。截至目前,辖区包含企事业单位工会5个,成立企业商家联合工会5个,新就业形态行业联合工会2个,会员总数达1928人。

“2019年,华丰厂完成搬迁,‘四厂两院’也都陆续搬离了跃进路,但原来的老职工们大多还住在宿舍区。”徐婧告诉记者,华丰社区以小组为单位、常态化开展全覆盖入户,将辖区五个网格的278户企业商家和3760户7627名居民纳入服务台账并建立微信群,网格员分区入群,同时在本网格内公示形象身份,做到商家群众需求第一时间了解处置,形成上下联动、快速响应的工作机制。针对辖区内行动不便老人的就医困难、需要送菜送饭上门等问题,社区“一呼即到”。

“华丰社区位于跃进1958、长虹国际城两大商圈交汇处,外卖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数量庞大。”徐婧表示,针对周边餐饮需求旺盛,户外劳动者较为集中、服务需求较大的情况,社区升级暖心驿站、完善智能化运营设备、延伸服务项目,建成绵阳首家24小时智能化驿站,为新就业群体提供短休、充电、换电、热饭等便利暖心服务。截至目前,已有326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完成人脸识别,可享受全天候服务。

驿站不仅是休息站,更成为社区治理纽带。外卖员王军和同伴组成“红蜂”志愿队,利用接单间隙为独居老人送餐、参与安全巡查。2024年寒潮期间,“00后”骑手宋永饶每天义务为20位独居老人配送爱心餐。“顺路帮人,心里踏实。”这种“以服务换服务”的模式,让8支志愿队、100余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成为社区“流动哨兵”。

据了解,绵阳市涪城区总工会自2022年起探索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服务模式,累计已建成“暖心驿站”100余个,划定骑手停车区19个,形成覆盖全域的“15分钟服务圈”。

从三线建设的“栋栋厂”到智能化的“暖心驿站”,绵阳的工业血脉与民生关怀始终同频共振。张成驹珍藏的老照片里,华丰厂楼顶的钢制标语已锈蚀,但“不讲条件、不计报酬”的三线精神,正通过工会驿站的微波炉热饭、志愿队的温暖配送,在新一代劳动者手中延续。

这条跃进路,不仅是绵阳从军工重镇向科技新城跨越的见证,更是一座城市对奋斗者的致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民至上”的初心永不褪色。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