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瑾获得“四川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向学生授课
带领“蒲公英巾帼志愿服务队”开展科普活动 均为受访者供图
盛夏的西华师范大学校园,蝉鸣悠长。7月29日,在实训楼504教室内,全国三八红旗手、四川省先进工作者,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蒲瑾和学生正在备战2025年“田家炳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科教学(物理)专业教学技能大赛。“我们是从6月份开始着手初赛,8月中下旬提交初赛材料,离初赛时间也越来越近。”在此期间,蒲瑾主要从教学设计、教姿教态与语言表达、实验操作的示范性等方面对学生展开指导,通过多轮次模拟授课、细节打磨,做足准备。
放弃假期的休息时间,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正是蒲瑾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向学生播撒知识火种、启迪科学梦想的一个缩影。她用扎根教育17载的坚守,在量子力学的微观世界与宇宙深空之间,在三尺讲台与乡土大地之上,勾勒出一位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立体画像,成为无数学子心中的引路人和追梦人。
课堂革新者:让量子力学走到学生身边
“微观世界里,粒子就像会‘穿墙术’的小精灵,手机能通讯、X光机能成像,都是它们的功劳,这就是量子隧穿。”在蒲瑾寥寥数语中,抽象复杂的量子力学也变得具象化。这门被公认为“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在她手中变成了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背后是17年磨一剑的教学深耕。
出身教育世家的蒲瑾,从小在爷爷、父母等长辈的耳濡目染下,心中早早埋下了“教书育人”的种子。2008年,25岁的蒲瑾从电子科技大学硕士毕业后,回到母校西华师范大学,接过前辈陶才德教授的“衣钵”,站上了量子力学的讲台。面对学生“公式像天书”的困惑,蒲瑾暗下决心: “一定要让抽象的理论长出‘腿脚’,走到学生身边。”
为了降低学习难度,蒲瑾反复查阅文献资料,力求将生活案例、科技前沿、热点问题融入教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课件,生动地把量子理论和科学规律介绍给学生。她还将团队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让学生看到课程所学知识在热点问题中的应用,通过身边榜样事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身在科学探索与实践中的机遇和责任。“知识不能停留在课本里,要让学生看到它在现实中的力量。”这种“接地气”的教学方法,让《量子力学》课程逐渐成长为国家级一流课程,其创新成果也荣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国家级三等奖、省级一等奖。
除了专业知识的讲授,蒲瑾还带领团队教师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不断更新和改革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坚持传播优秀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出从“知识→思维→素养”三个逐步进阶的层面来设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在她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量子力学》课程被评为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提交的教学案例入选四川省首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蒲老师的课里有公式,更有家国。”2022级学生王艺霏感触颇深地表示,“她展示给我们教学技巧,鼓励我们继续深造,还经常结合知识点跟我们谈目标理想、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带给我们很多正能量。”这样的课堂,让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更找到了方向---蒲瑾带过的本科班里,30多人成长为硕博士。
科研追光者:在黑洞边缘书写中国智慧
“感觉还不够,还可以再提升。”2015年,已是优秀教师的蒲瑾做出一个大胆决定:重返校园,到电子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攻读博士期间,针对当前理论物理研究的热点课题---奇点定理,蒲瑾通过对黑洞蒸发晚期热力学性质的仔细研究,创新性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也许能对霍金和彭诺斯提出的奇点定理以及量子引力的时空最小尺度提供一个自洽的物理解释。
“看准了就抓紧干!”蒲瑾经过6个多月的沉浸式讨论、查证和反复推算,终于为相关理论提供了有力支撑。恰逢2020年国际引力研究基金会论文比赛开赛。“这个比赛在理论物理学界,特别在引力学界有很高的影响力,Schwinger、Wheeler、Dyson、Coleman等诺贝尔奖得主,沃尔夫奖得主,费米奖得主及美国国家科学奖得主等国际著名物理学家都参加过这一活动。”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将研究整理成文参赛,凭借在热点问题中的创新性发现,她及团队的论文获得荣誉奖。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论文比赛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Frank Wilczek夺魁,中国大陆地区有2项成果获奖。这是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又一重要发声。
“只有自己不停划桨,才能带动学生不断远航。”作为博士生导师,蒲瑾总把学生拉到身边“手把手”带。为更好探索宇宙奥秘,理解宇宙中极端条件下的物质,她指导研究生郭森研究了Bardeen-AdS黑洞的Joule-Thomson过程。经过8个月的努力,他们画出黑洞周围物质的运动轨迹,成功解释了黑洞周围形成冷凝物质云的过程。这一研究为天体物理学和黑洞物理学领域的进展带来了新的理解,该成果荣获英国IOP出版社“中国高被引论文奖”,标志着中国的研究在全球同类论文中被引用次数排名前1%。
公益播火者:让科学之光照亮旷野
“哇,原来火星的橙红色这么明显呀!”“火星有的地方黯淡,有的地方明亮。”……今年4月,达州市宣汉县庙安镇中心校的操场上,孩子们透过天文望远镜发出阵阵欢呼。这正是蒲瑾带领“蒲公英巾帼志愿服务队”开展的科普活动,也是她走出校园、助力教育均衡的一个画面。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看到宇宙、追到星光,蒲瑾依托四川省天文学会及多个国家级、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发起并成立了南充市首个三八红旗手工作室,将在科普宣讲、公益课堂、妇女儿童权益保护、青少年教育工作等领域的优秀女性凝聚在一起,在普惠教育推广、留守儿童关爱和女性发展与促进等三个方面贡献巾帼力量。工作室成功打造了“蒲公英巾帼志愿服务”品牌,形成了“1工作室+6带头人+N队伍”的服务网络。
在普惠教育推广方面,蒲瑾和团队伙伴通过送教活动,将优质教育资源引入资源匮乏地区。在留守儿童关爱方面,工作室提供教育辅导、心理健康咨询、情感沟通等多元化服务,助力孩子们健康成长。同时,工作室还开展“一对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律知识普及工作,助力女性创新创业,搭建职场互助网络,推动女性实现全面发展。
针对欠发达地区师资短缺和跨学科教学难题,蒲瑾积极响应支教号召,牵头开展应用型师范生培养研究。她深入调研凉山州支教师范生群体,提出“三核驱动、四维联动”的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沉得下、用得上、留得住”的卓越教育人才,为欠发达地区教育振兴贡献力量。
从量子课堂到黑洞研究,从三尺讲台到乡土大地,蒲瑾的17年,是对“教育者”三个字的生动诠释。她用严谨对待科研,用温度对待学生,用责任对待社会,就像她研究的那些粒子---渺小却充满能量,在自己的轨道上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