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鹰眼”无人机投入成都世运会安全保障工作
交叉复核帮扶工作现场
“斗屏垮塌、2人被困,秦皇湖落水、1人待援!”近日,在第12届世界运动会开幕式前方指挥部,一场突发情况下的应急增援实战演练在23分钟内完成响应、研判、出动、救人等全部流程。演练过程中,“应急鹰眼”无人机迅速升空,即刻投入侦察工作,一个个动态坐标在实时传输中交织成网。而在彭州,6架无人机凌晨起飞,累计执飞14架次,10小时巡查约77平方公里、自动生成21条安全隐患预警。
两处场景、同一套数据链,勾勒出成都为世运会布下的“空地一体”低空场景应急网络。让赛事保障的立体防线在科技赋能下更显精准与高效。
隐患整改复核 确保赛事安全无死角
为确保成都世运会期间的安全稳定,成都市近期开展了重大事故隐患和涉赛场所隐患问题的整改交叉复核、抽查复核帮扶工作。
此次工作自7月21日持续至8月2日,由市级部门和区(市)县安办相关负责人牵头,联合重点行业领域负责人及安全生产专家,组成了23个区(市)县交叉复核组和8个市安委会“四不两直”抽查复核帮扶组,构建起全覆盖、多层级、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
据统计,各工作组累计复核重大事故隐患2061项、涉赛场所隐患356项,确保隐患整改到位,无虚假整改、整改不实等情况发生。这一系列举措,为世运会的顺利举办奠定了坚实的安全基础。
无人机雨夜起飞 科技防灾显身手
在防灾防汛领域,成都市同样展现出了科技实力。
7月3日至4日,成都彭州出现强降雨过程,彭州市交通运输局迅速启动无人机值守系统雨后巡查方案。通过无人机沿河道、公路等关键基础设施低空飞行,运用光电吊舱与实时图传技术,对暴雨后的地质状况展开拉网式排查。
在此次行动中,无人机累计执飞14架次,飞行时长10小时,巡查面积约77平方公里,自动生成安全隐患预警信息21条,经二次分析筛选有效信息7条,为防灾防汛工作提供了空中立体巡查监测支持。这一创新应用,不仅提高了防灾减灾的效率和准确性,也为世运会期间的防灾防汛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应急增援实战演练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为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成都市还组织了世运会开幕式前方指挥部应急增援实战演练。演练模拟了暴雨、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导致开幕式主会场舞台左侧斗屏垮塌、2名志愿者被困,以及秦皇湖内1名工作人员不慎落水的紧急情况。
演练中,各类救援装备在救援人员的精准操控下高效运转,特别是“应急鹰眼”无人机的首次探索应用,成为一大亮点。
无人机凭借快速飞抵现场、第一时间掌控态势、信息反馈直观高效等应急优势,迅速定位灾害地点、了解灾情,为应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记者了解到,在开幕式前方指挥部前置点,成都市还前置布防了建筑物垮塌救援、防汛排涝、水域救援、灾情侦察等救援队伍,大型工程车辆、破拆顶撑、大功率抽排水、侦察无人机等先进装备,全天备勤、时刻待命,确保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能够第一时间抵达现场,高效开展救援行动。
科技赋能 构建空地一体应急矩阵
随着成都世运会的开幕,成都市已通过科技赋能与专业力量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赛事应急保障水平,并构建覆盖全市的“应急鹰眼”低空场景网络,无人机可24小时全天候待命,自主完成定时巡航、烟火监测报警、人车精准识别等巡查任务。
成都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确保每套装备性能达标、每个环节衔接流畅。”届时,通过“应急鹰眼”空中侦察,与应急救援队伍、救援装备协同配合,将构建起空地一体的应急矩阵。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应急响应的智能化水平,也为世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
当前,成都世运会安全保障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通过隐患整改复核、应急增援实战演练等一系列创新举措的实施,成都市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理念,为世运会的安全顺利举办持续注入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