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定格每一份拼搏与热爱成都世运会带来新气象别让“职业代退”沦为职业诈骗相比取消“绩点” 学生更期盼什么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33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8-14

相比取消“绩点” 学生更期盼什么

杨丽 陈子心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北大将全面取消绩点”话题近日冲上热搜。据报道,从2025级学生起,北大在各类含有学业评价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绩点;课程考核成绩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进行评定和记录。通知一出,不少高校学生为这一改革拍手叫好。

学分绩作为评奖评优、推免保研的重要评价指标,与学生的个人发展紧紧绑定,有时“0.01”的微弱差距就会让结果相去甚远。为了更高的绩点,学生们纷纷涌入“事少分高”的课堂,对更感兴趣、更有收获但“给分不高”的课程望而却步,还有学生长期为绩点焦虑,处于高压状态。学校教学也因此受到影响,因选课人数太少而被迫停课的状况已不是个例。

从3年前在生命科学学院试行等级制评分,到如今全面取消绩点,北大这一系列探索,正是在为绩点引发的种种问题“求解”---让学生从绩点中解放出来,以期让学习回到知识的“旷野”。

在一片叫好声中,也不乏一些质疑的声音。比如,在等级制评价体系中,100分和85分没区别,尖子生的学习优势被抹平;一旦绩点退场,学生很可能转向新的“赛道”,比如,科研竞赛、社会实践,甚至是人脉资源等,这些又该用什么指标来客观公正地评价?

告别绩点并非终点。从长远来看,建立科学、多元且公平的综合评价体系才是“更优解”。高校的学业评价改革必须把公平放在第一位。目前,一些高校在研究生推免时采用“学分绩+综测”的模式。“综测”用于反映学生在学生工作、科研竞赛、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参与情况和表现,但由于难以被量化为硬性指标,其往往存在争议空间。如何规避争议现象发生,是高校构建综合评价体系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同时,学生、高校乃至社会公众需跳出“成绩好即优秀”的思维定式,让评价体系更加多元。取消绩点之所以让一些学生感觉“亏了”,是因为学分绩仍是国内外大多数高校、企业的通用评价标准。如果“赛道”能够从“学习成绩”的单一指标拓展开来,更能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的领域发光。

比起取消“绩点”,学生真正期盼的是,在更科学的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下,减少“无效做功”,遏制“旁门左道”,让他们的个人成长真正奔向自由的“旷野”,而不再受制于狭窄而拥挤的“轨道”。 (据《新华日报》)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