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虽然已经立秋,但8月的成都依旧热浪滚滚,高温预警不断。尽管“秋老虎”肆虐,但户外劳动者们仍然坚持在岗位上敬业奉献,鏖战酷暑。为展现高温下不同职业劳动者在岗位上的坚守,记者们来到那些高温下的劳动者身边,跟他们一道战高温,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他们的艰辛付出与感人瞬间。
“最强蜘蛛侠”为千家万户送来清凉

空调安装师傅正在进行高空作业
实习记者张海峰文/图
8月14日清晨6时,当城市还在宁静中沉睡,京东空调安装师傅刘晓丰和周松栢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成都市郫都区红光街道天邑宏御花园小区门口,记者见到了这对“黄金搭档”,他们携带五点式安全带、工具箱等作业设备,即将开启又一天与烈日的较量。
今年5月,夏日的热浪提前抵达成都,空调安装也随即进入一年中的旺季。“今年的旺季比去年来得更早,从4月、5月开始,我们的订单量就增长了,与淡季相比增加了几倍。”京东物流成都郫都区易快服务网点安装主管邹忠军告诉记者,该网点有60余名空调安装师傅。
当夏日的阳光变得炽热无情,空调安装师傅们的工作环境也更显严酷。周松栢描述着他们面临的现实:“当室外温度达35摄氏度以上时,楼房外墙的百叶窗温度可达60摄氏度左右,但我们必须徒手将百叶窗打开,因为佩戴其他防护工具会影响抓握的力度。”
从与师傅们的交谈中,记者得知,单台空调的安装时间从40分钟到数小时不等,工作的复杂程度决定着作业时长。在这样的条件下,刘晓丰创下的单日最高安装纪录是20台,这意味着他从清晨一直忙碌到深夜。
高空作业的危险性不言而喻,但这也是每一位空调安装师傅入行的必修课。刘晓丰坦言:“说不害怕是假的!”然而,职业责任让他选择了坚持。高空作业前,师傅们都会穿戴好五点式安全带,为生命提供安全保障,“这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也是对职业的尊重。”
记者获悉,自今年6月酷暑以来,仅成都地区京东空调安装订单较去年同期增长超55%。为了保障师傅们高温下的身体健康,公司为大家配备了丰富的防暑用品。“通过定制冷饮补给站、冰袖防晒装备及藿香正气水等防暑物品,全面保障一线员工安全度夏。”邹忠军表示。
在复杂的安装环境中,师傅们不仅要面对技术挑战,更要处理各种突发状况。“房屋构造各不相同,当用户家中空调外机无法正常安装时,师傅们需要耐心解释并寻找替代方案,但不少用户往往对此缺乏理解,这让师傅们承受着技术和心理的双重压力。”邹忠军说道。
在采访过程中,师傅们朴实的话语和坚韧的精神令人动容。记者也切身感受到,当我们在清凉的室内享受舒适时,不应忘记那些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身影,他们或许没有豪言壮语,却用日复一日的坚持诠释着劳动的价值。
成就感像烧烤炉一样火热

刘国豪在制作烧烤
记者张宸菱文/图
8月13日傍晚,夕阳西下,峨眉山市被渐次点亮的灯火包裹,街头的“围满停车场”烧烤店又热闹起来。烤串排着队接受炉火的“烤”验,油脂一滴滴落在灼热的炉面上,滋滋作响。店长、烧烤料理师刘国豪专注地翻转着签子,汗水顺着他脖颈滑下,没入黑色衣领,洇出一片更深的印记。
店外是黏腻的闷热,店内虽有空调送来丝丝凉意,可烤炉的高温能立刻吞噬清凉,蒸腾的热浪扑面而来,宛如置身桑拿房内。客流从傍晚持续到凌晨,他们身上的工服常常湿了干、干了湿,循环往复、汗斑凝结。
刘国豪的动作如行云流水,刷油、放调味料,他的目光紧锁着烤架上的烤串,大脑在飞速运转---如何以最适宜的火候与调味最大程度激发食材的香气。“烹调美味需要耐心,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泛起油光,等牛肉发生奇妙的美拉德反应,等土豆变得表皮焦脆、内里绵软……”
香气四溢的烤串端上客人的餐桌,刘国豪总算能歇口气。他用毛巾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从冰柜里拎出一瓶冰水,仰头猛灌几口,冰凉的瓶身贴上被热气熏得发烫的脸颊。看到客人们吃得津津有味,他的脸上再度流露出笑意。
选择烧烤这一行,刘国豪的心里充盈着踏实的满足。三十出头的年纪,带着闯出一片天地的冲劲,他和朋友合伙一起开了这家烧烤店,从头开始学习、培训,一次次尝试、练习,渐渐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烧烤经”。“炉火也有自己的脾气,热爱就是最好的调味剂。”他说,他的兴趣与技艺一同增长。当来自天南海北的食客以美食为桥梁相聚在店里,当客人竖起大拇指称赞“你们家烧烤特别新鲜好吃”,从心底涌上来的成就感像烤炉一样火热。
如今,“烧烤料理师”跻身新工种行列,刘国豪也关注着这一变化。“这是一件好事,不仅让我们从业者多了一份职业荣誉感,也意味着行业未来会朝着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迈进,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
夜色渐深,一波又一波食客往来。刘国豪和他的团队继续在炉前忙碌着,汗水闪烁在他们年轻的面庞上。在他们坚守的方寸之地,烧烤香气不断升腾,为这座城市的夜晚增添了动人的烟火气息。
烈日下的单车“摆渡人”

卢柯在工作中
记者邓霞文/图
8月12日下午4时,成都武侯区气温突破35℃。在滚烫的柏油路上,记者跟随滴滴青桔单车运维人员卢柯,体验了一把“热浪里搬单车”的日常工作。
“共享单车需‘分色’摆放至停车框内,这样不仅视觉上更清爽整齐了,市民找车停车也更方便。”在成都地铁高升桥站的共享单车停放区,卢柯正在将一辆黄色单车搬运到特定的停车框内,车把上未干的汗渍在烈日下泛着细碎光斑。
28岁的卢柯已从事共享单车调度运维工作5年。作为青桔单车武侯区运维负责人,他每天穿梭在武侯区的大街小巷,将共享单车均衡配置到市民出行必经的停放点。从早高峰的地铁口到深夜的社区小巷,他熟悉整个片区的用车规律,甚至能预判节假日景区周边的车辆缺口。
“上下班是使用共享单车的高峰时段,我们会提前从周边点位调度车辆,满足市民的骑行需求。而在平峰时段,我们就会在辖区内来回巡查、整理、清拖,保证整个片区内共享单车的正常运转和停车秩序。”卢柯说。
每辆共享单车重10多公斤,在烈日长时间暴晒下,金属车架烫得像块烙铁。记者尝试搬动一辆,发现金属车架在烈日下烫得几乎握不住。但卢柯和同事们每人每天要徒手搬二三百辆共享单车,甚至更多。
“不只是自家车,片区内所有淤积单车都得管。按照市城管委的工作要求,我们针对69个‘一站一策’点位提出专项解决方案,集中解决全市人流量大、容易淤积点位的问题,方便骑行者的骑行需求。”卢柯擦着汗解释,成都采取共享单车分片区、定企业、包秩序的运维管理方式,打破了单车企业“只扫自家门前雪”模式,重点保障分色摆放、早晚高峰车辆供给等工作。
除了整理车辆,找到超区停放的“流浪单车”也是卢柯团队的重要工作。“我们通过手机扫描单车上的二维码,可以看到这辆车是否违规停放,如果是,就要安排调度司机将其运走。”说话间,卢柯看到单车坐垫上贴了个小广告,便立即拿出工具,喷上少许除胶剂,再用毛巾一点点擦拭,直到坐垫恢复整洁。
“高温天气下,户外作业的劳动强度也会无形中增加。”卢柯介绍说,为此,公司采取轮班制的工作模式,避免大家连续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同时还给大家发放藿香正气液、矿泉水、防晒帽、冰袖等防暑降温物资。“作为共享单车运维人员,太阳再毒,我们也要在用车高峰前把车备足,把车整洁有序地摆放好,为擦亮‘公园城市·幸福成都’品牌名片贡献力量。”
快门背后的“记录画师”

董建正在拍摄
实习记者刘佳怡文/图
8月13日,中午11时,成都热气蒸腾。“花小夕旅拍写真馆”摄影师董建送走上一位客人,刚回店休整片刻,未及正午,便又顶着刺目骄阳,带领下一位远道而来的新疆游客奔赴人民公园。
“觉得自己左脸好看还是右脸?我们找公园里绿荫多的地方拍,没那么热,效果会更好。”董建贴心询问客人偏好,一面讲解流程,一面熟练引路。人民公园的锦鲤池畔,他口令清晰:“把薄纱拿起来,飘逸一点,微笑!”见客人动作稍显生疏,他立刻放下相机,亲身示范姿态,又上前细致为客人整理衣饰。烈日灼烤下,豆大汗珠渗出额头,他无暇擦拭,只顾反复举起相机调光、拍摄、回看确认。直到半小时后拍摄结束,他才走到阴凉处,举起相机屏幕笑着询问客人是否满意。
“暑假就是我们的‘黄金期’,游客多,都想拍点纪念照带回去。”董建表示,旺季的拍摄日程密集如战,从清晨9时直至夜晚10时,从人民公园辗转至宽窄巷子,一天最多要服务15位客人,衣服被汗水反复浸透从未干爽,日均步数更直逼3万步。
“其实比起从前做婚纱摄影,这已经算‘轻松’了。”41岁的董建笑得豁达。在2007年进入摄影行业后,他扛过婚纱摄影一日辗转三四场的高强度节奏,也经历过婚礼跟拍的奔波,最终才落脚于旅拍写真。如今,他常驻“花小夕”,宽窄巷子其他写真馆忙时也会去做兼职支援。他深知,快门按下的次数背后,是汗水蒸发的次数:“拍得越多挣得越多嘛。”
人民公园锦鲤池的水光尚未在镜头里散尽,董建已扛起近2公斤重的相机包,一手提着飘逸的薄纱道具,一手攥着湿透又干涸的纸巾,引着客人向不远处的写真馆折返。阳光直射下,他的脖颈与手臂早已烙下深浅分明的印记。“我马上把照片导出来给你选!”他对客人笑着承诺,黝黑的面庞被汗水冲刷得发亮---这是高温刻在他身上最直观的职业勋章。
写真馆内,冷气带来的片刻舒缓尚未抵消暑热,下一位客人已在化妆镜前就位。取出存储卡,将导片、选片的后续工作交给同事后,董建抓紧时间拿起碗筷吃上午饭。
新的客人妆容初成,董建深吸一口气,重新扛起沉甸甸的相机包,晒得发烫的肩膀再次绷紧---门外,正午的骄阳正炽烈地等候着它的“画师”,而董建已准备好再次踏入那片滚烫的光,去捕捉下一段需要被定格的旅程。
不惧“烤”验的安全“吹哨人”

救生员祝玉波安排旅客上船
记者向晓文文/图
8月12日,成都持续高温,酷热难耐。当天一大早,成都人民公园人工湖水上乐园便迎来了众多游客。为保证旅客安全,救生员们冒着酷暑,时刻紧盯水面,守护着游客的安全,人们亲切地称其为安全“吹哨人”。
48岁的救生员祝玉波早早地开始了一天的准备工作,他仔细检查着对讲机、口哨、救生衣、救生圈、救生船等救生设备,确保每一件设备都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上午10时许,气温不断攀升,带着孩子前来划船的游客络绎不绝。游客们在湖里玩耍拍照,尽情享受着欢乐,然而,祝玉波却丝毫不敢放松警惕。
干了20多年码头工作的祝玉波穿上救生服、开着救生船,沿着湖面巡逻,眼睛紧紧盯着水面,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异动。一旦发现有游客出现危险行为,如超出安全区域、身体不适等,他们会立即吹响口哨,发出警示:“小朋友,不要耍水哈,注意安全哟!”
除了在湖面上巡逻,祝玉波还会站在湖岸瞭望,烈日下,他汗流浃背,皮肤黑黝,时刻关注着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主动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指导。来自陕西的游客高女士带着孩子来游玩,她说:“看到救生员在我们身边,我们玩得特别开心和安心。这么热的天,他们真是太辛苦了!”
“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天气再热,也得坚持!”站在湖边约半小时,祝玉波脸晒得通红,满头大汗,他不时拿着纸巾擦拭额头上的汗水。随后,祝玉波走回办公室,他一边查看监控,一边手握口哨,时刻盯着划船的游客们,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提醒。“因天气太热了,我们还为游客准备了藿香正气水、冰冻矿泉水等防暑降温物品,若有游客需要,我们会及时送上!”祝玉波告诉记者,当天有100多船旅客参加划船,划船人数达300余人。
“救生员是公园湖里划船安全的重要保障,我们会更加关注他们的需求,让他们更好地履行职责。”成都人民公园人工湖水上乐园相关负责人表示,正是有了这些救生员的默默坚守和付出,在高温天气下,公园湖上划船才能成为游客们消暑度假的安心之选,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成为这个夏日成都人民公园里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搬家单王”的烈日作战记

工作中的冯兵兵
记者雷琰文/图
8月13日清晨7时,成都的天空已被朝霞染成金红色,阳光穿透云层,开始释放力量,空气里没有一丝凉意,夏日的炽热感逐渐袭来。货拉拉搬家师傅冯兵兵准时发动他的白色面包车,赶往订单上的搬运地址。
作为平台连续五年的“成都搬家单王”,42岁的冯兵兵的历史订单数连续五年位居榜首,是搬家行业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当天,他的接单任务是将客户大大小小近30件物品从旧居搬至新家。虽然小区有电梯,但是从楼道到电梯口仍有十米左右的距离。路程不远,物件可不少,特别是还有床架、床垫、衣柜等“重量级”大件物品。
8时,冯兵兵和队友到达客户所在单元楼外。迅速把车停好后,他便开始做搬运前的准备。记者看到,车上备有三套换洗衣物、藿香正气水以及大量的饮用水,这些都是他在烈日下工作的“标配”。“夏天搬家,最怕的就是中暑,这些都得提前准备好。”冯兵兵一边拿上捆绳,一边取出搬运推车,眼神中透露出专业与干练。
楼外,阳光愈发炽烈,地面被晒得发烫。冯兵兵望着满地堆放的大小物品,与队友规划起搬运顺序:小件物品被整齐地堆叠在拖车上,再用捆绳绑紧,先运送到楼上;大件且笨重的物品需要他和队友一起使劲,才能搬运进电梯。烈日下,他们的脸庞上很快便布满了汗珠,工作服也被汗水迅速浸湿。但冯兵兵没有丝毫懈怠,在他心里,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客户物品的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
“往左一点,再往左一点,好,稳住!”冯兵兵一边指挥,一边调整着自己的步伐,大腿蓄力,手臂紧绷,确保大衣柜能够平稳地朝着电梯口移动。最后搬运的床垫,虽不及衣柜笨重,但是体积庞大,这时候也需要用上技巧。只见冯兵兵身体紧贴着床垫,重心移至中心,保持好平衡。
随着物品一件件被搬进电梯,冯兵兵顾不上擦拭脸上不断滚落的汗珠,又马不停蹄地带上工具包投入到组装工作中。螺丝刀在他手中灵活转动,一块块板材在他的操作下逐渐组合成型。
接近10时,这单搬运才顺利完成。下楼后,冯兵兵熟练地打开车门,拿出一支藿香正气液喝了起来。“虽然车里有空调,但是太阳的直射也很晒人。”换上干爽的工作服后,冯兵兵猛地喝上几口矿泉水,长舒一口气。随着手机响起的接单声音,这位“搬家单王”继续在成都的大街小巷穿行,为每位客户提供热忱的服务。
驾校教练的“火热”日常

教练李建明正在教学员倒车入库
记者黄瑞文/图
8月13日,成都市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37摄氏度高温“烤”验再次开启。记者走进位于双流区的武旭安驾校训练基地,亲身体验教练们在烈日下的“火热”日常。
下午3时许,阳光格外毒辣,水泥地表面温度窜至40多摄氏度,无遮挡的训练基地俨然成了“露天烤场”。白色教练车在阳光里反射着刺眼的光,车身被晒得滚烫,每辆车顶部用简易支架支起的遮阳篷,勉强撑起一小片阴凉,却挡不住四面八方涌来的热浪。
教练李建明一步一步跟在学员驾驶的车辆旁,被太阳晒得黝黑的皮肤上挂满汗珠,顺着脸颊流淌。他盯着库位线后退几步,咽下一口灼热的空气喊道:“向左打半圈!看左反光镜---停!”学员慌忙踩下刹车。他弯腰从车窗探进半个身子,用手比画着说:“车尾距边线还有两指宽,刚才回方向慢了半拍。”随即拍了拍车门,抹了把脸上的汗,给学员打气:“再来一把!”
“暑假是学生娃娃学车的高峰期,这段时间,早上6时30分就得出门,热的时候一早就有30多摄氏度,车里必须开空调,不然学员受不了。”李建明一边大口喝水,一边向记者介绍,上个月有8个学员顺利拿到驾驶证,今天带的3个学员已学科目二6天,过几天就要去考试了。
对李建明而言,最难熬的是学员刚学科目二时,他既要下车把每个关键点位讲透彻,又得提防学员离合控制不好,速度过快撞到路坎。“地上的热气烤得人难受,几分钟内,浑身打湿。”
最让李建明开心的莫过于学生考试合格、顺利拿证。今年是李建明入行的第13个年头,已带出近千名拿到驾驶证的学员。“我教的是开车技术,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每个月带的学员不会很多,得保证质量。”他说。
李建明仰头喝完最后一口水,扯了扯被汗水浸湿的衣领,转身便扎进那片白光刺眼的训练场地,继续书写着他与学员们的“火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