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职工之家”
职工切磋乒乓球 均为四川路桥供图
西藏以西,天上阿里。这片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土地,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空气中的含氧量不足平原一半。极致的荒凉与凛冽的寒风,让这里成为世人眼中的“生命禁区”。
然而就在这片苍茫戈壁之上,四川路桥集团机化分公司承建的在建世界第一高海拔高速公路---四川路桥G4218昆莎机场至狮泉河公路新建工程TJSG-2标项目正如火如荼地推进。与此同时,一座凝聚人心的“职工之家”也在雪域高原上绽放出温暖的花朵,为建设者撑起一片心灵的晴空。
“氧”护生命线,温暖穿透严寒
“刚到阿里那阵,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天,喘口气都像拉风箱,走两步就觉得心要跳出嗓子眼。”这是许多职工初抵高原时的共同记忆。缺氧环境下,施工效率大打折扣,每工作1小时就得休息2小时,高原反应更是家常便饭。
面对如此极端的环境,项目团队将保障职工生命安全与健康放在首位,用细致入微的关怀抵御着高原的严寒。
2023年11月,项目正式动工。阿里的冬季漫长而严酷,空气中的含氧量进一步下降。在公司工会的统筹协调下,项目团队投入大量资源,在项目驻地、办公区域以及300余名产业工人集中居住的园区,全面铺设供氧与供暖管道。弥散式供氧终端如同无声的守护者,让每一口呼吸都变得从容;稳定运行的供暖系统,则在冰天雪地中筑起一道温暖屏障。
在空气更稀薄的切拉热巴隧道深处,项目团队专门增设大型移动式供氧设备,送风机将带着暖意的氧气源源不断送入,让最艰苦的一线也能感受到坚实的守护。当窗外是零下二十摄氏度的冰封世界,宿舍内却暖意融融,这份跨越严寒的关怀,让长达六个月的冬季不再难熬。
为应对高原作业对身体的持续考验,项目工会每半年组织一次职业健康体检,还与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合作建立流动医疗站。医护人员定期来到项目所在地,为产业工人进行细致检查,提供基础医疗服务。每个人的健康数据都被纳入个人健康追踪档案,血氧、心肺功能等关键指标的变化一目了然。这份对健康的精准呵护,让职工们在高原之上倍感安心。
云端筑天路,这儿有个“家”
每临饭点,项目食堂都会准时升起缕缕炊烟。职工们端着热气腾腾的汤面,吃得格外香。“在这高原上能吃到这么新鲜的豌豆尖,真是不容易。”项目经理叶少波笑着说。到阿里一年,他的体重掉了10多公斤。低氧环境加速新陈代谢,新鲜食材的匮乏又影响食欲,所有职工都在被迫进行“体重管理”。
为破解高原新鲜蔬菜供给难题,项目团队在戈壁滩上建起了200平方米的“雪域彩虹蔬苑”,鼓励职工轮班参与种植。从埋下种子到收获嫩芽,亲手劳作的过程,是缓解乡愁的良药,更是收获喜悦的源泉。
解决了生存的基本需求,如何让远离故土的建设者破解枯燥、驱散孤寂,找到“家”的归属感?这是公司工会始终牵挂的事。
2024年5月,经过半年攻坚,占地800平方米的“职工之家”拔地而起。这座集学习提升、休闲娱乐、技能交流于一体的综合空间,不仅是工会联系职工的纽带,更成了高原建设者舒缓压力、焕发激情、寄托乡思的“温暖港湾”。
走进“职工之家”,室内绿树红花相映,职工聚集在各个区域。“职工书屋”里,工程技术、文学历史、哲学等各类书籍整齐排列;“党员读书角”内,定期组织“党史学习教育会”“技能分享会”。健身区里,运动器械一应俱全,职工志愿者轮流担任“健康指导员”,引导大家科学锻炼。一季一次的台球赛、半年一次的羽毛球赛,运动区俨然成了“高原趣味运动会”的主赛场,欢声笑语驱散了高原的沉寂。娱乐区里,书法与象棋活动滋养着“高原文化”;智能点歌系统旁,“高原红歌会”“奋斗故事会”定期上演。日暮时分,悠扬的歌声不时飘荡在项目上空。
党工共架连心桥,合力奋进谱新篇
记者了解到,在项目党支部的引领与工会的推动下,“职工之家”现已成为培育“家文化”的核心载体。“职工之家”作为“服务站”,设立有“职工意见箱”,通过定期召开产业工人代表交流座谈会,认真倾听每一份诉求,全力解决每一个难题。“给食堂伙食提了意见,没多久花样就丰富了;说宿舍暖气不够,马上就有人来调试;想家了,工会尽量协调休假或反探亲。”反馈信息上,满是大家的认可。
同时,为鼓励职工坚守岗位、建功西藏,项目党支部联合工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参加过川藏公路建设的老前辈和公司奋战过其他艰苦项目的职工,讲述当年的奋斗故事。“听着前辈的故事,才明白‘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刻进骨子里的信念。”大家深受触动,“我们要把这份精神传承下去,不让自己后悔,更不让前辈失望。”
如今,在各级工会的关心帮助下,四川路桥集团机化公司工会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在“生命禁区”用心用情筑起了名为“家”的港湾。在荒凉的戈壁上,幸福之花正迎风绽放,见证着建设者们与高原共成长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