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鹏正在制作郫县豆瓣 受访者供图
在川西平原的成都市郫都区安德街道,一个承载着300多年历史的传统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技术革命。为了揭开它的“神秘面纱”,8月20日,记者实地走访了位于安德街道的丹丹郫县豆瓣工厂。一走进生产区域,就看到今年刚获评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的四川省丹丹郫县豆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岳鹏正在忙碌。20多年来,他用独特的创新理念,将古老的郫县豆瓣制作技艺与现代智能化技术完美融合,书写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精彩篇章。
人生轨迹:辞职回家接手父亲的酱园厂
时间回溯到2003年,岳鹏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震惊的决定---从法院辞职回家接手父亲的酱园厂。“当时所有人都不理解我的选择,说这么好的‘铁饭碗’都不要了。”岳鹏笑着回忆道,“我觉得无论做什么都是为社会作贡献。”
这个看似冲动的决定,背后却有着深厚的情感基础。从小在工厂长大的岳鹏,每当学校放假都要到工厂帮忙干活,从十几岁起就开始学习传统工艺。“那时候是前店后院,房屋前卖酱油、卖醋、卖豆瓣;房屋后就是生产区域,非常传统。”这些童年记忆,为他日后的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岳鹏将劳模精神转化为实际的产业实践。面对传统郫县豆瓣“黑乎乎”、品相不佳的问题,他勇于成为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对产品进行革命性改进。“我们通过优化辣椒品种,提升红色素含量,让豆瓣呈现出诱人的色泽。”岳鹏这种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正是劳模品质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具体表现。
此外,岳鹏还对发酵工艺进行科技化改造。“传统的簸箕制曲采用野生菌种,品质不可控。因此我们建立了专业的研发中心,投入上千万元,不断纯化和选育优质菌种。”岳鹏说,公司利用科技手段来进行发酵,豆瓣的酱香和口感比以前提升了很多倍。
智能化转型:技术创新与环保并重
在位于成都市郫都区安德街道的丹丹郫县豆瓣集团川菜路生产基地,另一生产工厂正加速建设。走进丹丹郫县豆瓣的生产车间,传统的人工翻缸场景已被智能化设备取代。岳鹏介绍说,他们正在构建一个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从前端种植基地管理,到追溯系统建设,再到营销、仓储等,整个系统将被全部打通。”岳鹏自豪地说,这种智能化改造带来的效果是显著的,“以前人工操作时,每个人的偏好不同,做出的产品就不标准。采用智能设备后,每一批次生产的产品都是一样的,甚至还会更好。”
此外,数字化监控系统让生产过程变得透明可控。“投入多少原材料,生产多长时间,温度、湿度、产出率是多少,设备都记录得非常清楚。”岳鹏表示,这种精细化管理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品质的稳定性。
坐在展厅内,透过玻璃能清晰看见建设中的第二工厂。指着拔地而起的新工厂,岳鹏表示,他们将绿色理念融入智能制造。“制作豆瓣的其中一环需要阳光晒制,我们把新工厂空余的地方全部用来放置光伏板,让光能转化成电能使用。”岳鹏表示,这个创新设计让传统的晒制工艺与现代绿色能源完美结合。
未来愿景:让川味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
据悉,如今的丹丹郫县豆瓣已从当年的小厂房成长为年营收8.3亿元的行业龙头企业,拥有850名员工,建成业内最大的豆瓣晒场,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岳鹏在不断成长中,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郫县豆瓣传统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融合的巨大潜力。
获评2025年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对岳鹏来说既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我不仅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还要带动更多人一起来做,豆瓣产业是很有前途的产业。”展望未来发展,岳鹏的眼里充满信心,“我们目前在全国市场只占15%的份额,海外市场更是刚刚起步。通过传统技艺与智能技术的融合,我想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川味产品---郫县豆瓣。”
岳鹏的成长故事也告诉我们,真正的创新不是颠覆传统,而是在传承中融入时代元素,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技术的赋能下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