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专员把办好的证直接送上门。”这不是广告语,而是梓潼县经开区企业服务中心的日常场景。近日,四川省“服务企业在基层”典型案例(2025年第二批)公布,绵阳唯一入选的案例,是梓潼县推出的“见章盖章”审批机制。这机制不复杂:项目专员负责从头跑到尾,企业不用出园区,所有手续一站搞定。但就是这么一件“跑腿小事”,却戳中了许多地方服务企业的命门。
企业怕什么?不是规矩多,而是绕路多;不是盖章难,而是流程杂。一纸批文卡半年,一个印章跑三次,这些“审批慢性病”久治难愈,说白了,病不在手上,而在思想上。在不少地方,喊“简政放权”喊得响,办事窗口却层层设卡,企业成了最懂“章”法的群体。
梓潼的做法,干脆利落。专员代办,集中授权,打通了原本横亘在审批流程之间的部门藩篱。从“企业找章跑”变成“政府带章跑”,核心不是服务加人手,而是逻辑换脑壳。审批的权力流程,一旦以企业为中心重排顺序,就从“谁主谁办”的推诿链条,变成了“谁快谁上”的竞速跑道。
有人说,这就是帮忙跑腿,能有多大变化?别小看这60%的审批提效。对于一个加紧建设的企业,少等一个月办证,就可能多抢一个季度投产、少背一笔沉没成本。这不仅是“效率红利”,更是“信心注射”。政务的速度,正在变成发展的温度。
而这,恰恰是许多改革“看起来动了、其实还在原地踏步”的地方该学的。很多时候,企业不怕监管,只怕“拖着不动”;不怕标准严,只怕“程序绕”。“见章盖章”能成为全省典型,靠的不是重金砸服务大厅,而是敢于革自己的命---把审批权沉下去,把责任链拉直,把“管控思维”让位于“服务意识”。
但也要看到,机制有形,人心无形。靠几个“黎明式”的专员跑得快,能解决眼下问题,却难以支撑长远机制。关键在于,把这项改革从“项目制”变成“系统性”,从“局部跑通”变成“规则重写”。让审批提速不靠“人情熟人”,而靠“流程公正、责任可查”。
说到底,好的政务服务,不是让企业低头弯腰适应规则,而是让规则自我调节适应发展。盖章这件事,看似小,实则重---盖的是一枚章,破的却是一整套旧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