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南宁东开往杭州西的G1546次列车上,乘务人员向儿童发放试卷应对吵闹行为的新闻引发热议。笔者认为,这看似戏谑的举措,实则是对公共空间权利平衡的一次智慧探索,更是一张面向全社会的文明考卷。
这张突如其来的试卷,巧妙击中了“熊孩子”现象的问题核心---不是儿童本身,而是其背后监护责任的缺失。乘务人员用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既避免了乘客间的正面冲突,又实现了多方共赢:儿童获得消遣,家长保全颜面,旁人重享宁静。这是一种“近乎优雅的无奈”,用最柔的方式化解了最棘手的公共难题。
这则新闻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是因为它触及了当下公共治理的深层命题。在高铁这类高度浓缩的公共场所,不同群体权利主张的碰撞日益频繁。传统的“要么忍、要么狠”的二元应对模式已显乏力,社会迫切需要更多充满巧思的“第三种选择”---不依赖强硬规制,也不一味忍让,而是用创造性方案将对立转化为共赢。
事实上,类似的创新探索已在多地展开。中国铁路南昌局福州客运段在部分列车上设置了“遛娃舱”,对餐车进行童趣改造,准备玩具和互动活动;自2020年起,铁路部门在京沪、成渝高铁试点“静音车厢服务”,并逐步扩展至其他线路。这些尝试标志着公共文明正走向更精细、更人性化的新阶段。
然而,任何单一措施都不是万能钥匙。“高铁试卷”可以是一时一地的妙招,却不能成为一劳永逸的托付。公共文明的真正提升,需要更系统性地建设。12306客服表示,目前虽暂无专门儿童车厢,但会记录乘客建议并研究优化方案。同时,乘客也可通过扫描座位旁二维码联系列车员,或选择静音车厢来提升出行体验。
一次耐心的劝阻,一个歉意的微笑,远比争吵更有力量。公共秩序的和谐,最终源于每个个体对他者权利的深切尊重与主动关照。更重要的是,每个社会成员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在公共空间中的责任,孩子的行为往往是家长教养的镜子,“年幼”不应成为破坏规则的“免责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