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严铸云
带领学生开展野外实践 均为成都中医药大学供图
在巴山蜀水的跋涉中,他带领学生探寻中药性效和资源形成的奥秘,这一走就是30年;在三尺讲台的天地里,他引导学生开启中药发现之旅,领悟生命之道,这一讲就是30年;在中药研究的科学世界中,他“埋头苦干”,潜心攻关,揭示中药微生态的一个又一个谜题,这一做就是30年。
他,是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药用植物学国家一流课程负责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成员,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现代中药产业学院教授严铸云。
把课堂搬到大自然的“天然药园”
前段时间,严铸云教授带领一批学生刚刚完成了在泸州市叙永县为期一周的野外实习实践。这门设在“天然药园”里的课堂,是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现代中药产业学院的必修课,这一传统已坚持了60年。
1993年,还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严铸云,已开始协助导师进行野外实习教学。寻药、认药、采药、观察、记录,他带着学生们,跋山涉水,用脚步“阅览”自然课堂中这部中药材“百科全书”。
“四川乃至西南地区大部分山山水水都走过了,很大一部分中药材在我脑海里都有大概的形象和分布状况。”在严铸云看来,爬山的目的除了辨识中草药以外,还需要熟悉药用植物特定的生长环境以及理解植物何以为药的问题。这也是在每一次野外实习过程中,他不断引导学生去探索和思考的方向。
博士研究生伍艳红从大四起便跟着严铸云做科研了。野外实践期间,白天他们在山林中穿梭,晚上回到驻地后,严铸云总会给他们额外“加菜”。“严老师时常挖一些不好认的植物回来给我们辨认,我们将其解剖,仔细观察。晚上九十点钟了,大家还坐在屋外的沙发上热烈地讨论。”伍艳红时常会怀念这种学习氛围。“正是这些‘加餐’,让同学们认识到了很多冷门植物。”
“作为老师,首先要博采众长并融会贯通。不能当知识的二传手,这对学生成长无益。要用广博的知识面去教授学生,就会从各个层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严铸云教授的教育心得。
野外实践,会遭遇不少意料之外的事。有时突然遇到前方没了路,严铸云便会带领学生开路,他也总能找到丛林里植物的粗枝、藤条,教会学生借势而行,安全返回。“一些意外经历,或许会让学生终生难忘,也让他们对某一个东西理解更深刻。”严铸云还记得有一年在北京开会,偶遇一位曾经带过的学生。学生谈及读书期间的一次野外实践,唤醒了他们共同的回忆。“那年在山上考察,塌方挡住了去路。团队换了一个方向,仍未找到下山的路。这时,大家便找到很粗的五味子藤,固定好后,挨个顺藤而下。”时隔多年,这位同学仍然感慨万千,他对严铸云说,“严老师,从那次后,我永远地记住了五味子藤长什么样。”
将“植物成药性”理论引入教材
从野外课堂到校内讲堂,严铸云一直坚持科研反哺教学。
《药用植物学》是中药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成都中医药大学是最早开设这门课程的高校之一。严铸云负责这门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已有30余年。在他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之下,该课程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药用植物学》实际上有三个内容。”严铸云细细道来:“看它长什么样,这是形态学;界定它是什么植物物种,这是分类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它呈现什么样的结构,这是解剖学。”
在教材编写中,专家们一直追寻《药用植物学》的“药味”,但通常只是在《植物学》的基础上引用了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例子而已。严铸云发现,“学生应当如何去思考植物和药的关系?仍未从根本上解决。为什么有些植物不能作为中药呢?”他认为,可以从生物学或者生命科学的角度来思考和理解中药。“通常我们将中药理解成药物。但通过药用植物学,我们会发现中药也是具有生命的植物,它的产生、形成和治疗过程都是一种生命形式,或者是一种新生命形态的转化过程。”
经过多年思考与研究,严铸云开始将这些思考融入教学之中,并传授给学生。“这也是《药用植物学》作为全国唯一一门植物学精品课程的教学理念。”后来,在主编人卫出版社“十四五”规划教材时,他率先将自己归纳提炼的“植物成药性”理论与业内专家的研究成果相融合,编写进了教材中,从植物的遗传特性、环境特性、人文特性三个方面来论证植物和药的关系,促进生物学知识和中药认识论、方法论的融合,真正提升了教材“药味”。
此外,早在20多年前,严铸云就敏锐地洞察到微生物和中药品质之间形成的紧密联系。他率先启动了药用植物内生菌的分离、作用机制解析工作,逐步揭示了微生物在药用植物生长与成药方面的特殊作用,提出“中药微生态学”概念和知识框架体系。他主编的《中药微生态学》,激励着无数学子关注和走进“中药微生态”这一崭新的科学世界。
在工作中,严铸云一直坚持科学研究服务人类发展的理念,攻坚中药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他带领团队解决了川丹参连作障碍,建立了丹参品质调控技术体系;阐释了川芎道地产区自然地理边界;突破了川贝母人工种子创制及生产栽培关键技术。
引领学生找寻自己的科研之道
20世纪80年代,从学校毕业后,严铸云被分配至老家的县医院工作。尽管在校期间中药鉴定等课程学得不错,但工作后他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自己仍有不少知识需要填补。“比如,中药为什么能治病,我的理解是不够的。”于是,严铸云又回到母校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万德光教授等名师的指引下,在对中药强烈的兴趣驱动下,他对药用植物学展开了深入研究。
“老师在我成长过程中倾注大量心血,他们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严铸云至今仍记得这个画面:2008年,万德光教授坐在医院病床前,一边照顾身患重病的老母亲,一边逐字逐句地检查由严铸云整理的中药品质理论资料。“先生这种求实精神,一直鼓励和鞭策着我,要踏踏实实地做研究。”
严铸云自踏上讲台以来,始终践行着师者育人的初心。“既要钻研学术,更要学会做人。”成为他坚守的教育理念。在学生眼中,他的名字正是其人格特质的写照:治学严谨,要求严格。
“严老师特别注重培养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这种严格的要求让我们养成了自律的科研习惯。”学生们这样评价,“但在生活方面,他却给予我们充分的包容。他始终鼓励我们要保持科研热情,在主动探索中获得快乐。”
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入,严铸云专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造诣赢得了学生们由衷地敬佩。“严老师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我们毕业后都能找准自己的方向,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学生们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