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晋东与大熊猫
张晋东与毕业生合影
开展野外跟踪 均为受访者供图
从汶川地震后的烛光夜读,到深入密林遍寻足迹;从追踪五只大熊猫的GPS轨迹,到修复一片片破碎的栖息地---张晋东将岁月化作信念,接过胡锦矗先生的精神火种,锻造出守护大熊猫的科学利器。他是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也是生态学博士点修复生态学方向的学科带头人。
在无水无电无网络的荒野里,他解读大熊猫的“生活圈”;在微生境的细微线索中,他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答案。而他手中的火炬,早已传给了下一代:带领学生穿行山野、传授保护技术,以烛光点亮更多烛光,以责任唤醒更多责任。
这是一个关于坚守、探索与传承的故事,是一位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情实践。
薪火相传:从理论到荒野的启蒙之路
2008年,张晋东在博士生导师的安排下,开始利用GPS项圈追踪野外大熊猫,希望更精确地研究它们的活动范围和行为规律。那年秋天,他特意前去拜访我国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胡锦矗先生。当时已70岁的胡先生依然精神矍铄、亲切和蔼。得知这位年轻人即将前往卧龙五一棚开展大熊猫追踪工作,胡先生耐心细致地讲解了整整两个小时---从如何设置捕捉圈、实施麻醉、佩戴项圈,再到怎样进行跟踪监测,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多年的经验。
更让张晋东感动的是,胡锦矗还找出了自己所有的著作,一一交到他手中。捧着沉甸甸的一摞书,张晋东既感到温暖幸福,也油然生出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从2008年到2013年,张晋东与同事们在卧龙五一棚坚守了整整5年,专心追踪和研究大熊猫。那时正是汶川地震过后,五一棚处境最为艰难的阶段,余震仍不时发生。那里没有电,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网络,夜晚只能依靠烛光照亮。
在微弱的烛光下,张晋东一页一页仔细研读胡锦矗先生送给他的每一本著作---《卧龙的大熊猫》《大熊猫历史文化》《追踪大熊猫的岁月》《The Last Panda》……当他在野外亲身经历书中所描述的一个个场景时,才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像胡先生那样的科学家是如何在艰难条件下开创大熊猫保护事业,并以无畏的勇气承担起守护这一物种的重任。
5年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与漫长的等待,张晋东终于成功为五只野生大熊猫佩戴上GPS项圈,并展开了系统的野外追踪。通过项圈传回的一个个定位点和活动数据,他和研究团队直接掌握了野生大熊猫的活动范围、行为习性、生理特征以及对人类干扰的应对方式等关键信息。基于这些宝贵的一手资料,他们陆续撰写并发表了一系列科研论文,为野生大熊猫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科技守护:解码大熊猫的栖息地密码
生态保护修复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系统质量整体改善的重要保障,保护好一只大熊猫的栖息地,就是庇护千万物种共享的生命经纬。
近十年来,张晋东专注于四川凉山山系内受损的大熊猫栖息地,从自然、社会与经济协同的视角出发,系统研究自然灾害对大熊猫生存的影响,并深入探索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机制。依托GPS项圈传回的大量定位数据,他精准还原出大熊猫在野外的三维“生活圈”,逐步解开其微生境中所隐藏的生存密码。
通过GPS传回的数据,屏幕上密集出现的点位群,帮助团队确定了大熊猫最偏爱的觅食“竹吧”范围;长时间不移动的点位,则锁定了它们用于休憩的“五星级卧室”;而夏季从低海拔向高海拔迁移的轨迹折线,更是清晰勾勒出大熊猫的“避暑”路线图。
“只有明确了它们对微生境的偏好特征,我们才能更精准地开展保护工作---比如阻断人为干扰、清理老竹杂灌、恢复高大乔木等。”张晋东说道。
他带领的团队所开展的这项研究,为我国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选择研究、破碎化栖息地生态修复以及生态廊道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也对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区的保护与廊道连通实践,带来了直接而重要的指导。
“今年,我们已在恢复后的栖息地中观测到有几只大熊猫开始活动---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张晋东笑着说道,语气中难掩欣慰。
近年来,张晋东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大熊猫生态保护与管理实践中,为卧龙、龙溪虹口、马边大风顶及黑竹沟等多个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策略制定,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
立德树人:传承不止于科研,更在于育才
“不仅要自己做研究,更要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工作以来,张晋东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学生提供扎实的科研训练和实践指导,不断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倾心培育高素质的生态保护科研和实践人才。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他始终秉持的教学理念。他倾力打造精品课程,在《“3S”技术及其应用》课程中,注重理论与软件操作深度融合,通过专业软件的实际演练,使学生将理论熟练运用于生态保护、土地利用规划等实际场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自然保护区学》教学中,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将自身在西南山地生态保护、大熊猫栖息地修复等领域的研究案例引入课堂,使抽象概念变得生动具体;在《生物统计学》课程中,将复杂的统计理论与生态学研究实例相结合,让原本晦涩难懂的统计方法变得直观易懂,这门课程也被学生们评为“最受益的专业课”。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张晋东始终坚持项目驱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围绕“科学保护西南生态屏障”这一课题,开展富有社会价值的研究。大凉山、邛崃山、岷山以及卧龙、马边大风顶等自然保护区的山林深处,都留下了他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艰辛跋涉的足迹。
同时,他高度重视学术交流,全力支持课题组每位学生参加国家级学术会议,相关费用均由课题组承担,以此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强他们的交流能力。此外,他还积极推动开放式合作,与中国科学院、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及多家国外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究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高层次的学术平台与发展机会。
“张老师总是能把复杂的生态学理论,用自己亲历的野外故事讲得生动有趣。无论是追踪大熊猫、调查栖息地,还是生态修复项目中遇到的挑战和趣事,都是他信手拈来的教学素材。正是这些鲜活、接地气甚至带点惊险色彩的亲身经历,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态研究的魅力和挑战,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肩上的责任。”谈起张晋东的课程,17级生态学研究生王玉君这样说道。
教师不仅要努力“教书”,更要用心“育人”。张晋东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始终致力于为他们营造和谐温馨的学习与生活氛围。
当学生在研究中遇到困难、情绪低落时,他总是耐心引导,宽慰道:“科学研究本就是一段探索的旅程,不必急于求成,我们慢慢来。”而当学生有所松懈、态度懈怠时,他又会及时提醒、严格要求。他时常悄然出现在实验室、寝室或自习室,有时甚至会默默站在正沉迷游戏的学生身后。久而久之,“学生们自己也逐渐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管理时间。”张晋东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