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花腰带 织活致富路暖心早餐,为城市“奔跑者”注入温暖力量金秋助学 助力学子圆梦启航甘孜州总工会机关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广元苍溪县工会着力培育特色劳务品牌内江市网约配送行业工会联合会成立南充市总工会赴南部县检查工会驿站绵阳三台县总工会开展富民帮扶捐赠活动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55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9-09

一根花腰带 织活致富路

雅安宝兴县总工会助力打造非遗产业发展“新引擎”

宝工 文/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能卡曼在西博会展示非遗编织技艺


硗碛湖畔风光旖旎,夹金山下文脉绵长。

近年来,由雅安市宝兴县总工会倾力打造的硗碛花腰带非遗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在传承千年嘉绒藏族技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带动职工群众增收致富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当地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书写了工会助力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篇章。

工会搭台:濒危技艺在创新中“活”起来

“咔嗒咔嗒……”每天清晨,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夹金山村的藏式小楼里,总会准时响起织布机的声响。藏族姑娘能卡曼端坐于祖传木质织布机前,双脚轻踩踏板,双手牵引彩线,以“通经断纬”技法编织着精美的花腰带---这门曾是当地妇女必备技能的牦牛毛纺织技艺,如今在宝兴县总工会的支持下,正从濒危边缘走向蓬勃发展。

此前,受传统老手艺人离世、现代商业化纺织品冲击等因素影响,学习牦牛毛纺织技艺的年轻人日渐稀少,技艺面临失传危机。

2016年,能卡曼成立手作工作室并成为“花腰带编织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后,宝兴县总工会敏锐察觉到这门技艺的文化价值与发展潜力,主动对接需求,牵头打造非遗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为技艺传承搭建专业平台。

在工会的助力下,能卡曼带领十几名藏族汉族妇女突破传统局限,创新开发出熊猫围巾、藏式电脑包、吉祥纹样饰品等系列产品,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模式打开市场。

如今,工作室规模已扩大至50余人,产品涵盖饰品、毛毯、服装等多个品类,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不仅让千年技艺焕发新生,更让周边职工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走上共同致富路。

职工赋能:民族交流在体验中“热”起来

“织机上的每一根线,都连着各民族的心。”在宝兴县硗碛花腰带非遗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里,这样的温暖场景每天都在上演:藏族阿妈教汉族媳妇唱嘉绒山歌,各族学生跟着能卡曼学习古法捻线,外国友人沉浸式体验织布机编织…… 这些生动画面,正是宝兴县总工会以非遗为纽带,促进民族交流交融的缩影。

为进一步扩大技艺影响力、增进民族情感,工作室在县总工会指导下专门设置牦牛毛纺织、花腰带编织等体验项目,面向各族职工群众、学生、企业家及外国友人开放。2024年,工作室接待体验者超5000人次,大家在触摸牦牛毛、编织吉祥纹样的过程中,深入感受嘉绒藏族文化的魅力,增进了各民族间的理解与认同。

“县总工会打造的这个工作室,不仅让职工群众对民族文化更有自信,更让大家在交流中越走越近。”夹金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江表示,工作室已成为当地各民族交流的“连心桥”,越来越多的职工群众在这里学习技艺、结交朋友,共同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走向全国:工会助力非遗“火”起来

近日,在第二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上,宝兴县硗碛花腰带非遗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展位成为“网红打卡地”。基于嘉绒藏族传统纹样的牦牛毛(绒)手作作品吸引3000余名观众驻足观看,数百名观众参与手作体验,不少人还表达了带孩子到工作室研学的意愿---这是宝兴县总工会推动非遗走出大山、走向全国的又一重要成果。

近年来,宝兴县总工会积极为工作室搭建展示交流平台,支持能卡曼团队参加各类展览和文化活动,助力这门嘉绒藏族手工艺“走得远、走得广”。从乡村小院到国际展会,从濒危技艺到“网红项目”,在工会的持续赋能下,牦牛毛纺织技艺不仅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更成为带动职工群众增收、促进民族交融的重要载体。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非遗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支持力度,推动更多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为职工群众搭建更多就业创业、交流学习的平台,为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贡献工会力量。”宝兴县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