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晨光穿透眉山市青神县职工(农民工)子女托管服务中心的玻璃窗,在长桌上投下几何光斑。10岁的马艺宸屏住呼吸,看着3D打印机喷头缓缓吐出熔化的PLA材料,一层层堆叠出钥匙扣的轮廓。“这个锯齿边是竹叶纹路,青神是竹编之乡呀!”她轻声解释设计理念,睫毛上还沾着塑料碎屑。
隔壁区域,11岁的曾俊淏正用亚克力板以及电子元件拼装编程机器人。当他拍手一次,自制机器人小车应声越过障碍---这个动作让他想起在流水线工作的工人:“他们装手机摄像头,我装传感器,我们都在造‘眼睛’!”
这里不像传统托管班,更像迷你硅谷的创客嘉年华。50多个孩子分散在编程区、组装台、3D打印工坊,空气里弥漫着材料的热熔味和孩子们的惊呼声。托管服务中心负责人刘艳林站在门口微笑:“我们要让科技不再是大城市孩子的特权。”
从“玩玩具”到“造工具”的蜕变
“机器人就像人,要有感官、大脑和手脚!”青少年创客空间青神分中心老师张李杨举起拆解的遥控车,露出内部线路板。孩子们伸手触摸温热的芯片:“摸到吗?这就是机器人的小脑瓜!”
这种具象化教学让复杂原理变得可触可感。已成为青创空间队员并获得省电子电路赛二等奖的罗晞宇演示他的获奖作品:一个能自动避障的智能小车。“暑假我学会了3D建模和电路连接,下次想做个帮助奶奶做家务的机器人!”
像罗晞宇这样的孩子并非个例。据统计,参与暑期科创课程的学生中,有90%的同学表示“对科技产生更浓厚兴趣”,绝大部分同学都能独立完成基础编程或机械组装项目。暑期科创活动不仅解决了家长“看护难”的问题,更为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窗户。
刘艳林翻开班课表,每天下午3至5时是雷打不动的“科创120分钟”。课程表上,无人机操控与非遗竹编相邻,3D建模和川剧脸谱绘制共用一间教室。“我们要让科技有人文温度,让传统有现代表达。”
让孩子接触更广阔的世界
此次暑期科创课是青神县“托起未来,共筑成长”暑期公益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20年青神县总工会与县少儿发展促进会联合成立青神县职工(农民工)子女托管服务中心以来,已为7000多名孩子提供了体贴入微的关怀,赢得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极高评价。2025年暑期,中心推出“非遗传承+科创探索+品格培养”特色课程,其中科创类课程占比达40%,涵盖机器人编程、3D建模、无人机操控等前沿领域。
县总工会副主席李莉告诉笔者,今年托管班首次引入成都青创空间专业团队,将一线城市的科创理念、专业课程、赛事资源下沉县域。两期共35天托管期里,100个孩子接触到前沿科技,而学习成本全部由县总工会补贴。
“托管班解决了大问题!”职工宋敬在车间操作数控机床,手机群里弹出女儿老师发来的视频---她正举着3D打印的模型兴奋解说。作为首批受益家庭,宋敬算过一笔账:“参加工会的公益托管班只付餐费,但孩子学到的知识价值远超费用。”
在遥控汽车组装区,农民工子女小税正调试齿轮组。他父亲在深圳装配手机,母亲在本地家具厂喷漆。“爸爸装手机,我装赛车,我们都在造东西!”这种代际间的技术对话,正是托管班设计的深意---让孩子通过科技接触更广阔的世界。
家校社协同的青神样本
在青神县的科创教室里,最动人的不是精密设备,而是孩子们指尖沾着的塑料碎屑,是家长隔着屏幕的惊叹目光。这些瞬间让笔者想起教育家陶行知的话:“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或许,缩小数字鸿沟的真正密钥,就藏在这些免费的“造梦车间”里。
“我们要让孩子成为未来社会的建造者,而非旁观者。”李莉说着,打开手机展示新收到的照片:浙江打工的家长群里,正在传阅孩子们造机器人的视频。某个视频下方有条留言被反复点赞:“等我回家,儿子教我编程。”
李莉表示,暑期托管班科创设计将在课程矩阵、师资组合、评价体系三方面发力,形成“三位一体”托举有科技梦的孩子成长。推动县域“家+校+社”相结合的科创教育生态的搭建,与学校联合开展科创节活动,发现并联合培养优秀科创人才。“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对接省市科创竞赛通道。增加科创课程进阶项目,户外实践串联本地特色场景,让体验更丰富,持续激发孩子探索欲。”
夕阳西下时,家长们透过玻璃窗寻找自己的孩子。厨师王大姐看见女儿举着3D打印的齿轮作品,突然抹眼泪:“我揉面团她搞科技,这代人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