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绍兴鲁迅故里景区一面鲁迅“夹烟”的墙画引发争议。有游客投诉称,画中鲁迅手持香烟的形象会“误导青少年”,甚至可能引发游客聚集吸烟,建议将其替换为鲁迅“右手握拳”的版画。这场看似简单的“灭烟”风波,实则折射出当代社会对历史符号、公共教育的深层焦虑---我们是否正在以“过度保护”的名义,消解历史的真实与文化的温度?
游客的投诉逻辑并不复杂:鲁迅夹烟的画面可能被青少年模仿,进而诱发不良习惯;墙画若缺少背景,可能被误读为鼓励户外吸烟。然而,这种担忧本质上是一种“符号洁癖”---试图将历史人物从复杂的现实语境中抽离,塑造成完美无瑕的道德标杆。
游客要求“灭烟”,实则是将历史人物“符号化”的惯性思维在作祟。在他们眼中,鲁迅必须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不能沾染任何“不健康”的习惯。这种思维与过去对《水浒传》“诲盗”、大卫雕像“伤风化”的批评如出一辙,本质上是拒绝接受历史与艺术的复杂性,试图用单一的道德标准裁剪一切。
“灭烟”投诉的背后,暗含着一种功利化的教育观:认为必须为青少年过滤所有“负面元素”,才能确保其健康成长。这种“无菌舱”式的保护,实则剥夺了孩子接触真实世界的机会。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通过删除“不良示范”来实现。面对鲁迅夹烟的墙画,家长完全可以借此展开讨论:为什么鲁迅会吸烟?我们今天该如何看待这一习惯等等。这种引导,远比简单遮蔽更有意义。反之,若一味迎合“过度保护”的诉求,公共空间将沦为“投诉竞赛”的战场。今天有人要求鲁迅“戒烟”,明天是否要求李白“禁酒”、苏轼“藏肉”?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在还原历史真实的同时,通过附加说明、文化解读等方式提供更多维度的理解。例如,可以在鲁迅吸烟雕像旁增设解说,既说明历史事实,也表明当代对吸烟危害的认知,甚至可引申讨论鲁迅最终因肺病早逝的历史遗憾。这种处理方式既尊重历史,又体现当代价值观,同时保留了公众与历史对话的复杂性。
我们对历史人物的理解,需要的不是简单化的道德审判,而是置于历史语境中的全面把握。唯有接纳这种真实,我们才能为下一代提供更包容、更有力量的教育。毕竟,历史的温度,从来不在完美的符号里,而在那些不完美的细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