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资阳工会出品 三代劳模故事点亮国际电影节循水湔江 千年古堰“迎客来”岩彩绘梦 金石传心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64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9-19

循水湔江 千年古堰“迎客来”

实习记者谭悦 文/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湔江堰把湔水九分

小朋友在海窝子古镇沉浸式体验瓦上听泉的场景

渔凫湿地游客泛舟碧水间,感受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湔水九分,滋养天府。今年9月,湔江堰正式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消息传来,彭州这片古老而丰饶的土地再次成为焦点。此时,千年古堰,正以水为笔,勾勒出古蜀文明的源流,也绘就出文旅融合的崭新画卷。

日前,记者来到彭州,寻到湔江堰,又一路沿江而行,沿途中,海窝子古镇、鱼凫湿地、湔江两岸的露营地如珍珠般串联,构成了一条“文化+生态+体验”的文旅长廊,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循水而来,踏古寻幽。

湔江堰:水脉中的文明密码

湔江堰,历史上又被称为堋口堰、湔堰、七大河总堰。因湔江在关口(即古天彭门)分流作堰而得名。彭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湔江堰始建于西汉景帝末年(约公元前141年),由庐江郡舒县人文翁作为蜀郡守时开凿。”而它不仅是成都平原灌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古蜀文明发展的关键支点。据《蜀王本纪》记载,古蜀王鱼凫“田于湔山”,即讲述了古蜀王鱼凫带领古蜀先民在湔江一带渔猎农耕,开启蜀地农业文明之先河的故事。而湔江堰的建成,使这片“春旱夏涝”的山谷之地,变成了“水旱从人”的沃土良田。

湔江堰采用平梁分水的技术方法,和双水源互济的水资源调配模式,形成“湔水九分”的水网体系,不仅解决了水源不均的问题,还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的优势,“平梁即为堰,古代人们采用卵石竹笼工艺在龙门山关口设堰,在需要分水的地方挡住水流分水,并在湔江下游的九条河流上,持续采取平梁分水别流,使各分水河道按水经方向畅通流泄。”彭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湔江堰灌区众多支流,地下水资源丰富,许多地下水溢出带泉眼密布,当地人民‘顺河挖泉,卷石覆之’,修建了兴隆泉、双泉凼等300余个引泉灌溉工程,称为‘自流泉堰’。遇到干旱天气,自流泉堰就能充分发挥灌溉作用,将水源不稳定的劣势变为优势。”这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治水理念,至今仍令人叹服。

更难能可贵的是,湔江堰不仅是“活着的水利工程”,更是“活着的文化遗产”。文翁祠、凤仪桥、昌衡村、摩崖石刻等历史遗存星罗棋布,古蜀王治水传说、文翁兴学故事、石洞堰烧灯民俗等非遗项目代代相传。今年9月,湔江堰正式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一古老水利系统不仅仍在继续滋养着成都平原,也成为了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一张“水文化名片”。

采访当日,成都市民王先生约上同样爱好探寻历史古迹的朋友们来到彭州,只为一睹这座千年古堰的风采。王先生说:“我们从新闻上得知彭州的湔江堰申遗成功了,特地来看看它的风采,感觉还是比较壮观,且离堰坝不远处还有海窝子古镇可以逛耍,休闲,这趟还是值得。”

海窝子古镇:瞿上寻踪 蜀风徐来

距离湔江堰约6公里处,便是海窝子古镇。海窝子古称“瞿上”,是古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数千年前,蜀王柏灌氏带领古蜀人民进入湔江河谷,在此建都。

古镇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主街道长1500米,灰墙黛瓦、木格花窗,尽显川西民居风貌。

古街小巷两旁,各色商摊相接。在这里可以在古街的咖啡馆、茶馆或者糖水铺子打卡,也可以品尝到烫油鹅、油糕、窝窝饼等传统小吃;还可以看到翟上集、瓦上听泉、古戏台等纪念场景,感受川剧、蜀绣、陶瓷等非遗的魅力。一位老乡向记者介绍:“海窝子的特色就是看街景、耍水。”

走进临街的江畔茶馆,品一杯清茶,在茶香四溢中静静感受蜀地的“慢生活”。眼前,小渠穿街过堂, 水清草绿,鸟语花香,仿佛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街上有小商贩叫卖着果子---一种形似橄榄的,无毛光皮的果子。“这是野生的猕猴桃,彭州本地产的。”小商贩介绍道,随即便掰开一个果子递到询价游客手中:“你先尝尝看。”“嗯,挺甜。”游客回复。一单生意就此成交。

鱼凫湿地与湔江营地:生态为骨 文化为魂

离开海窝子古镇,沿湔江上行,便来到了鱼凫湿地。这片湿地因古蜀王“鱼凫”而得名,是传说中古蜀王鱼凫“田于湔山”之地。这里水草丰美,是成都平原少有的天然湿地景观。“在这里可以划船,玩漂流竹筏,还可以坐水上皮划艇。”老唐告诉记者。老唐是龙门山镇渔江楠村村民,在鱼凫湿地负责场地内基础设施维护的工作,“我在这儿工作四五年了,每年节假日来这儿的游客都很多,这份工作也给我带来了一份不少的收入。”老唐说。

湿地里水系如玉带般环绕,大片的绿地与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相互映衬。游客们在绿道中漫步,在青山绿水间自由呼吸,在碧波荡漾间泛舟。此时,李女士正带着孩子在湿地内的浅滩上用水枪“互滋”,李女士说:“这里空气好,每年我都会带孩子们来避暑、耍水,他们每次耍得都不想回家。”

依托湔江优质的水生态与峡谷风光,彭州还在湔江两岸打造出一批特色露营地。

时值周末,马先生带着一家老小自驾来到湔江边的露营地,“这里景色好,空气也很清新,周末就想带家人逃离城市里的‘钢筋铁骨’,安静地享受自然山水。”此刻,他正忙着从汽车后备厢里拿出桌子、板凳、天幕等露营必备用品,以及各种小零食。他选择在靠近江边的位置搭起了帐篷,“听着湔江水声,吃着烧烤,唱着歌,美好的生活也不过如此了吧。”马先生感叹。

从湔江堰到海窝子,从鱼凫湿地到湔江营地,彭州正以水为媒,串联起历史与现实、生态与文化、传统与时尚,构建出一幅“山水人文共生”的文旅新图景。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湔江不仅是成都人避暑休闲的“后花园”,更将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治水智慧与古蜀文明的重要窗口。水,依旧流淌;故事,仍在继续。湔江堰,这座千年古堰,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每一位循水而来的旅人。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