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月10日至12日,由四川省总工会主办,四川工人日报社、宜宾市总工会承办的全省工会系统2025年川工时评学习交流活动在宜宾举行。本次活动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重要论述,以及全国工会数字化转型工作推进会精神,扎实推进全省工会网络宣传工作,提高各市州时评员的写作水平。在此次交流活动中,学员各自携带了最新时评作品参加。今日,本版特选取此次交流活动中的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刊登。
厘清真问题,让企业远离“营销的毒打”
绵阳李强
近日,有网民发视频称,杭州萧山区一酒馆内女舞者对顾客做出亲密暧昧动作。有媒体核实,涉事门店名为醉舞轻谣国风烧鸟酒馆,目前正常营业中,但已不提供跳舞服务。酒馆工作人员称,这是网上引流视频,被喂糖者是女性,线下店内跳舞尺度也没这么大。
又是一例不当营销。当地发布情况通报称,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会同相关部门,已当场要求该酒馆经营者立即停止不当营销行为,并对其是否存在其他违规行为进行核查。
记忆中,不当营销早就有一个长长的拖单。“卸妆吓跑歹徒”广告,“颜值即正义”广告,某游戏“老公不在家”广告,真的是总有一款让人刻骨铭心。从近段时间情况来看,“不当营销”出现的频次大有“接二连三”之势,从重庆一火锅店的“胸大就打折”,到杭州萧山区的“用嘴喂食”,再到某知名品牌面包的“爹味”广告……让人不禁想问,营销这是怎么了?
法律监管不可谓不严,执法力度不可谓不大,违法代价不可谓不沉重,对商家来说因不当广告可能面临罚款、下架,甚至停业整顿的风险。商家之所以铤而走险,很大程度上在于“无效营销”下的无奈之举。长期见不到广告带来的红利,又实在想不到让人眼睛一亮的好创意,情急之下,只能病急乱投医,在没有好的招数下乱出招。对不少商家来说,心里不是没有谱,但要回利,要生存,血淋淋的现实倒逼必须变“没辙”为“有辙”、变“无招”为“有招”。
说这些不是笔者要为不当广告找说辞,而是想厘清其背后的真问题。
“有人说五仁不好吃,我们认为:那是因为你还年轻,还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蛋月烧,等一个有故事的人下单!”这就是某知名品牌面包打出的“爹味”广告文案,结合企业现实语境来看,在今年上半年“同期广告及宣传费用高达4296万元,同比增长约40%”情况下,然营收、净利出现进一步下滑,何尝不是在遭遇“生活的毒打”,又尤其是“营销的毒打”。
更进一层,企业遭遇“营销毒打”的背后,深层次问题还在于营销人才缺失。事实上,营销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紧缺问题屡屡被提及,仅以数字营销人才需求为例,据人社部预测到2025年我国仍有4000万左右的数字营销人才缺口,其中数据类、策划类、效果优化类岗位人才缺口最大,分别是数据分析师、数据产品经理、文案策划、广告销售、信息流优化师、商业分析师和营销策划等核心岗位。从一些地方人才缺口情况来看,营销员已居职业紧缺人才之首。人才紧缺,失去“专业人干专业事”的支撑,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难有好的广告文案清新扑面。
一方面营销人才紧缺,一方面市场营销已渐渐成为吐槽的“天坑”专业,家长们犹豫还要不要给孩子报营销专业。人才紧缺的背后,或连着市场营销学科建设跟不上、专业吸引力下降、与市场链接不紧密等系列问题,亟须一环接着一环加以解决。营销不是可有可无,放在促进消费大背景下,好的营销无疑在为消费做加法,毕竟只有依靠营销才能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在消费过程中产生愉悦、认同和满足感,才能创造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政府部门不妨从促进消费的角度,统筹解决营销人才紧缺问题,让企业远离“营销的毒打”,不再为没有好的创意而发愁。
社保新司法解释成为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力量
资阳李福金
从9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正式生效,任何形式的“不缴社保”约定均属无效,企业还将承担经济补偿责任。可以预见,社保新司法解释必将成为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份力量。
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在权利义务对等的基础上。过去部分企业通过“现金补贴替代社保”的潜规则降低了用工成本,部分劳动者因为偏好短期收入选择了“自愿弃保”,看似“双赢”的约定,实质上牺牲了劳动者的社保权,侵蚀了社保制度的公共性。社保新司法解释既是对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精神重申,也是对司法实践“同案不同判”乱象的制度性纠正,从此终结了“自愿弃保”的灰色地带,加重了企业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社保新司法解释会让社会很 “爽”,同时也会让部分企业很“痛”。劳动密集型企业首当其冲,利润微薄小微企业可能陷入“合规即亏损”的困境。如何应对挑战?看看发达地区的探路前行,比如制造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重构用工模式, 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智能化转型, 平台企业探索新型用工关系,小微企业尝试共享用工机制等等,也能在变革中实现降本,在合规中实现增效。一些先行企业将社保投入转化为员工福利,已经收获到了员工的忠诚度与贡献率。实践证明,社保合规不是降本增效的包袱,而是转型升级的动力。
在过去,违法约定“不缴社保”行为普遍存在,不同地区受到的法律约束也不相同。如今,社保新司法解释统一了裁判标准,终结了司法裁量权的滥用,使企业违法成本从单一补缴扩大到“滞纳金+经济补偿+信用惩戒”三重压力,这既维护了法律尊严,又预留了转型缓冲期。坚持刚柔相济,避免了“一刀切”,通过风险传导链条化,引导市场主体逐步消化历史欠费,推动法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同频共振。
如何落实社保新司法解释,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责任。对企业而言,要迅速采取终止弃保协议、分期补缴欠费、优化用工结构等措施纠偏,从被动应对的无奈,到转型升级的主动。人社部门要加强劳动监察,人民法院要落实司法解释,让制度的温度传导成为职工的体感。劳动者要积极主动参保,切不可再用短期利益交换长期保障。
社保新司法解释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从“政策倡导”向“法治保障”的跨越。这不仅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里程碑,更是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让劳动者坦然面对“厌恶性工作”
攀枝花 杨成
据《工人日报》9月1日报道,在浙江省慈溪市,“95后”小伙潘浩男冲上热搜,因为他做出了一个与传统观念相悖的选择,即辞去“体面”的影视编导工作,继承父亲的掏粪事业。他坦然面对异样目光,被网友称为“掏二代”。不少人刷到他的工作短视频后,从外地来找他学习掏粪技术。现在,他已带了5个徒弟,大多是“90后”。
潘浩男的热搜故事不是孤例,不少能文能“舞”的“宝藏”劳动者也都走红网络。当网友对此进行热议时,笔者认为,潘浩男的选择不仅是个体职业观的转变,更折射出新一代劳动者对“厌恶性工作”从生存选择到价值认同的转变。
这是职业选择的代际裂变,是从谋生工具到社会服务质的飞跃。父亲潘峰那时因生计所迫进入这行,现在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达8400万,占职工总数21%的庞大群体,正在重塑职业价值坐标系。潘浩男能清醒认知行业社会价值,主动将传统清掏业升级为“社会服务”,回应代际观念冲突,印证市场转变下新型工匠精神的崛起。
这是价值认同的重构,职业尊严源于专业而非标签。潘浩男的突破在于用技术赋能和传播创新打破职业偏见。他通过短视频展示清掏技术细节:如何高效完成抽粪作业等。这些视频让群众看到,现代清运工作早已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技术型岗位。可见,知识经济时代的价值新标尺,即职业尊严不再由学历、头衔决定,而是取决于专业技能与社会贡献。
这种突破也源于政策支撑。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2024年人社部出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服务指南》,明确要求平台企业建立技能等级认定机制。在慈溪,清运工人月薪达7000元且包吃住等。经济保障为职业尊严奠定物质基础,而“潘浩男们”的实践证明,当劳动者主动定义行业标准时,社会评价体系将随之改变。
其实,厌恶性工作的代际传承仍面临社会偏见、零工保障缺失与价值回报失衡等挑战,如果不尽快解决,会导致从业者陷入身心损耗与代际贫困循环。
如何让劳动者更坦然于“厌恶性工作”呢?于社会而言,需破除职业偏见,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对接,营造良好环境;就企业来说,需重塑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坐标;劳动者自身需进行职业觉醒,强化技能传承,构建可追溯的标准化服务网络。
潘浩男的选择,是新一代劳动者对职业尊严与价值认同的长期探索。当掏粪工也能成为获得尊重、承载梦想的职业时,社会职业价值观才真正走向多元与成熟,我国蓝领职业将焕发新生机。
以榜样之光点亮学子成长之路
泸州朱琪
据《四川工人日报》报道,9月1日上午,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圆通速递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唐建走进成都崇州市明湖中学校, 以一首原创歌曲---《快递英雄》搭配一段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拉开了“开学第一课”的序幕,将“劳动最光荣”的种子深深埋进少年们的心中,也给他们的未来之路带来了更多样丰富的职业期许。
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国家经济结构大幅转型,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加之传统制造业经济收入分配不均等诸多因素,导致工人社会地位悄然下滑,直接影响现代社会的劳动价值观转变,青少年的未来就业期望与产业工人人力资源需求特别是技术型、技能型工人的市场需求产生错位脱节,出现就业招聘供需不匹配状况。如何打破职业等级偏见,消除行业刻板印象,重塑提升产业工人社会地位?笔者认为,创新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给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成为推动新时代技能人才培养与社会价值引领的重要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出台后,在全总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四川省各级工会大力开展以“一员一师二讲三课”为抓手的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推动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以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劳动教育全过程。劳动教育第一课,劳动教育思政课、劳动教育实践课等学习形式,为青年学子提供了近距离接触感受榜样的机会,帮助大家挖掘兴趣、培养能力,提前感知职业真实场景和发展路径,实现从单一的“白领职业”崇拜到“技术深耕”“技能报国”的全面认同,在社会层面传递出重视技能、尊重劳动的价值导向。
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承担着青少年职业认知“校准器”的重要使命。以工会、教育为主的相关部门,要将行动作为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的“大舞台”,不断拓展教育形式、提升教育实效,积极探索与青教赛、劳动竞赛、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创建等工作相结合,不断拓展和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通过组织青年学子与劳模工匠面对面交流、参与生产劳动体验等方式,接受锻炼、磨练意志,走好“实践体验-认知重构-价值内化”路径,推动职业期许从“理想化、功利化”向“理性化、价值化、社会化”转变,引导学生努力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