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11日,浙江省舟山群岛附近的东海上空传来一声巨响---双流籍飞行员彭德明所驾驶的轰炸机不幸被敌机击中,瞬间化作一团火球,急速坠落。年仅24岁的他,被熊熊火焰吞噬,壮烈牺牲。而就在此前不久,他刚刚成功炸伤了停泊于群岛北侧大戢岛海面的日本海军航空母舰 “龙骧号”。

彭德明和战机的合影 受访者供图

彭柏商收藏的《中国抗日阵亡将士传》
彭德明,原名彭德芳,1913年出生于四川省双流县城关镇(现成都市双流区东升街道)。先后就读于成属联中(今石室中学)、上海浦东高级中学、空军军官学校,原国民革命军空军第二大队十四中队少尉飞行员。1937年11月11日,他在执行轰炸任务时壮烈牺牲。1986年8月1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近日,笔者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寻访到了彭德明烈士的亲属,并将1938年《新新新闻》中报道其英勇事迹的旧报复印件郑重交到他们手中。借助这一页泛黄的历史,我们一同深切缅怀这位为保卫家国而献出生命的英雄。
历史的底稿 追寻彭德明的壮烈足迹
今年夏天,在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筹备新闻报道时,笔者偶然看到一段关于彭德明烈士的记载,其中提到“1938年2月20日,四川成都的主要报纸《新新新闻》亦对此事作了报道”。
顺着这一线索,笔者前往四川大学图书馆,在厚重的史料中逐一翻检,终于找到了当年的《新新新闻》。该报是民国时期四川报业中出版时间最长、发行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民办商业报纸。1938年2月20日,星期日,这份报纸的第六版醒目处,刊载了彭德明空战殉国的消息---
人们都知道乐以琴是一位空中战将,也是四川人。但自他之后,似乎再未听闻有四川籍飞行员在空中英勇殉国的事迹。然而就在三天前,有人透露,我们四川双流县其实也有一位这样的英雄---他叫彭德明,在轰炸敌舰时,连同自己的战机与敌人的炮舰一同沉入海底,壮烈牺牲。直至近日,航空委员会才将他的死讯电告其父母,并通知他的父亲前往汉口领取抚恤金。
得知这一消息,该报社的记者立刻动身打算前往探访。恰在此时,空袭警报声响彻成都,采访计划被迫中断,只得投身于紧张的防空行动中。直到昨天上午,记者才终于来到双流县,了解这位烈士的家庭背景与殉难经过,现将具体情况记述如下:
彭德明烈士,原名彭德芳,毕业于成属联中高中部。他自幼怀有强烈的家国情怀,意志坚定。民国二十二年,彭德明远赴杭州报考航空学校,立志报效国家。入校后他专攻轰炸专业,三年来成绩优异,于民国二十五年在杭州顺利毕业。
淞沪会战爆发后,彭德明被编入轰炸大队,投身抗战一线。去年十一月某日,他奉命执行轰炸敌舰任务。在战斗中,他驾驶战机直扑敌舰烟囱,与敌舰、敌军陆战队同归于尽,最终机舰俱沉,烈士遗骸也无从打捞。
彭德明烈士壮烈殉国后,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向其家属颁发的嘉奖令中,以庄严的文字概括其英勇事迹,内容大致如下:
彭德明烈士此次奉命轰炸敌舰,奋不顾身,卒以阵亡殉国,遗体坠海,无法捞获。经电呈上峰,奉命以该员为国牺牲,至深悼惜,特予从优发给恤金壹万元,以示崇念忠烈,抚慰遗族之至意……
为国捐躯前 3个月执行8次轰炸任务
彭柏商的父亲彭德寅是家中老大,彭德明排行老三。1938年夏天,彭德寅陪父亲彭鉴清乘民生公司轮船出三峡,一道去汉口办理三弟身后事。 彭德明殉国9年后,彭柏商出生,彭德寅有意把他过继给彭德明,以延续香火。因为家中有人反对而未能如愿,他称为国捐躯的彭德明为三爸。
彭德明离开人世88年了,亲人的家里还保留着他的身影。茶几上,码着好几本抗日战争主题的书籍,最上面的,正是《抗日阵亡将士传》。“你们看,这几本书都写了我三爸的事迹。”彭柏商轻轻翻开书,红笔勾画出的“彭德明”格外显眼。
当笔者将刊载有彭德明新闻的《新新新闻》报纸复印件递给彭柏商时, 他拿着复印件的双手微微颤抖。“这个报纸第一次看到,但报道的内容,我很小就晓得。我父亲给我讲过,三爸很孝顺,在上海浦东高中三年和在杭州航校三年,写了近百封家书。在航校学习期间,所得薪饷微薄,但都用来给母亲买药,远道寄回。”他说,三爸牺牲的消息传回成都,对爷爷、奶奶的打击很大。奶奶在得到消息的3天后去世了。“父亲总说,三爸是为国家死的,是英雄。”说话间,彭柏商声音哽咽了,扭头用手拭去眼角浑浊的泪水。
从诸多史料中,亲人们还原出了彭德明入伍以来的英勇事迹: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彭德明被编入空军部队,任轰炸手。次日,彭德明奉命去轰炸上海日本侵略军大本营日商久大纱厂、日本驻上海领事馆,圆满完成任务。从8月到11月,短短三个月里,彭德明圆满执行了8次轰炸任务。在一次凯旋归来后,他在写给父母的家书中这样说道:“眼见敌舰接连起火下沉,我与战友飞抵济南之时,万人空巷,百姓簇拥相迎。那样热烈的场面,令我心潮澎湃,不禁热泪盈眶---此情此景,意气风发,何其壮哉!”
1937年11月11日,是彭德明生命的最后一天。他奉命轰炸停泊在浙江省舟山群岛以北大戢岛洋面上的日本海军航空母舰“龙骧号”。这艘排水量7600吨的“海上堡垒”搭载着36架舰载机,一旦让其战机起飞,上海前线的友军将遭受毁灭性打击。6时许,彭德明所在的第二大队奉命前去轰炸“龙骧号”。在队长徐卓元的带领下,他驾着战机从南京明故宫机场起飞,前往大戢洋面。彭德明和战友们空中投弹,巨大的爆炸声震动了整个海面,“龙骧号”以及停泊在母舰甲板上的13架飞机被火海包围,遭到重创的“龙骧号”不得不驶回日本花费数月修理。
出色完成任务后,徐卓元下令第二大队返航。谁料在归途中,机队遭遇敌机截击。在与敌机周旋中,彭德明驾驶的轰炸机不幸被击中油箱,坠入东海之中。他以身殉国,生命定格在了24岁。
承爱国精神 爱国情怀深深影响家人
双流人民景仰彭德明,为他撰写了一副对联:“热血洒长空,君当年笕桥从军,驾驭飞鹰投铁雨;忠骸埋东海,吾今日双江遥祭,献酬英魂慰蓝天。”
彭德明的爱国情怀,深深影响着他的家人。
1965年,彭柏商响应号召,从双流来到青白江区的成都钢铁厂当炼钢工人。在炼钢车间里,高温炙烤着工装,他始终记住自己是英雄的后代,凭着这股劲头,他从学徒成长为技术骨干,还在20世纪80年代拿到了大学文凭,成为工程师,管理厂里的电气设备,为工厂的技术发展作出了贡献。
退休之后,他始终没有停下寻找彭德明相关资料的脚步。2023年,他与家人手持一束洁白的香水百合,来到双流区革命烈士陵园,终于在一座纪念碑上找到了彭德明的名字。“那一刻我心潮澎湃,仿佛终于走到了三爸的墓前。”他回忆道。一家人郑重地向烈士纪念碑献上鲜花、深深鞠躬,并轻轻擦拭名牌上那镌刻的姓名。
后来,他又带着家人前往大邑县建川博物馆,穿梭于无数烈士的遗物与事迹之中,默默寻觅着三爸曾经存在的痕迹。他常常在某件展品前驻足良久,一待便是半个下午,迟迟不愿离去。
“如今,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我在网络上看到那么多先进的武器装备。如果三爸能看到今天这样繁荣强盛的中国,该有多好!”彭柏商情绪愈发激动,声音也高昂起来,“我们一定要教育后辈,继承和发扬我三爸舍身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只有国家真正强大了,外人才不敢来欺负我们!”

彭柏商阅读《新新新闻》复印件

历史档案 成都市双流区档案馆供图

1938年2月20日的《新新新闻》 四川大学图书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