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3000年前,古老的歌谣在劳作中诞生,那是先民于稼穑狩猎间,从心底自然流淌出的节奏与韵律。中国诗歌的源头,本就浸润着汗水与泥土的气息,是劳动最原初、最朴素的回响。时光流转,诗心不灭。当历史的车轮行进至2025年,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的光荣时刻,那来自“劳动者”的歌吟,再次于长江之畔汇聚成一场声势浩大的交响。
9月28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指导,中国职工文化体育协会、四川省总工会、中国工人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我们的诗篇”全国职工诗歌诵读大会,在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的四川宜宾隆重举行。大会不仅发布了自今年8月以来开展的“我们的诗篇”全国职工诗歌创作大赛的丰硕成果,更以一场声情并茂的诵读,立体展现了穿越百年风云,当代中国工人阶级赓续传统、与时俱进的时代风采与精神内核。
借此盛会,记者走近来自我省一线的职工诗人与全总专家,聆听那来自车间、矿山、电力抢修现场的“劳动者之歌”,探寻职工诗歌在新时代的脉搏下,如何绽放独特的光彩,又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不要写“我”,而要写“我们”
温馨(右二)在全国职工诗歌诵读大会上接受采访 记者谢海欣摄
工作中的温馨
人物名片
温馨,攀钢矿业公司朱兰铁矿检修作业区采修大班焊工。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2013年首次投稿《中国诗歌》即被发表,2024年1月其18首工业诗登上《诗刊》头条,成为该刊首位“头条工人诗人”。本次全国职工诗歌诵读大会现场嘉宾。
9月28日的宜宾,秋光潋滟。在全国职工诗歌诵读大会的舞台上,温馨站定了。她没有华丽的礼服,没有字正腔圆的播音腔,用一口质朴而略带羞涩的“川普”,向台下观众诵读她自己的诗作---《采场上,制作一个踏板》:
沟渠,又深又窄
风,一再地穿过沟底
抬槽钢,割钢筋,弯一个漂亮的弧度
翻动沟渠里的砾石,去掉一株草
一片叶的罗曼史
可以焊接了
同事说,温馨,下到壕沟里去
沟里,只有工具和我自己
石头、泥土是有锋芒的
站、坐、蹲、跪,都不行的话
躺下,就是坦途
举起右手,焊把及焊把线
是我新栽的一棵树,整个下午
我都仰望着:一树繁花
短短几分钟,这“接地气”的乡音,与诗中那逼仄的“壕沟”、冰冷的“槽钢”、带有“锋芒”的石头泥土,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张力。然而,就在这最粗粝、最艰苦的现实描绘中,诗意却如焊花般迸发---“躺下,就是坦途”。而最终,那沉重的焊把与焊把线,在她笔下竟化作了“新栽的一棵树”,整个下午的辛苦劳作,变成了一场对“一树繁花”的仰望。这真实的生命体验,这于尘埃中开出的花朵,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这看似轻松的几分钟登台,背后是温馨将近二十年的文学探索与坚守。时间回溯到2008年,在姐姐的启发下,温馨开始在博客上写写散文和随笔,那是她接触文学创作的起点。后来,她尝试着将目光投向更精炼、更具张力的诗歌。她发表的第一首诗《金沙江畔》,便是在那条奔流不息的大江边有感而发。但写着写着,她陷入了思考:写风花雪月、个人感怀的诗人很多,什么才是自己“最独特的内容”?
答案,就在她日复一日工作的朱兰铁矿里。那巨大的矿坑、轰鸣的机械、坚硬的矿石,以及和她一样,在其中挥洒汗水的工友们,构成了她最熟悉也最丰富的创作宝库。“我要写工业诗,写我们的矿山,写我们矿工的生活。”这个决定,让她的创作找到了根脉。
在她的诗歌世界里,劳动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充满体温与细节的鲜活场景。有一次深夜加班,矿区空旷无人,只有风声和机器的残响。恐惧袭来时,她捡起一块矿石,敲击着另一块矿石,那“叮当”之声在寂静中格外清脆,仿佛是她为自己奏响的勇气进行曲。后来,她便写下了《一块矿石敲击另一块矿石》。诗中,矿石的碰撞不仅是物理的声音,更是生命与生命、孤独与坚韧的对话。诗歌,在那一刻,给予了她莫大的勇气。
另一个故事则充满了温暖与慰藉。在一次高空作业中,温馨系着安全带,心中仍不免忐忑。这时,身后的工友默默用双臂在她周围形成一个保护圈。那种无声的守护,让她感到无比安心。于是,有了《高空作业,他在后面支持着我》。诗歌,记录下了劳动中最为珍贵的情谊与感动。
谈及对职工诗歌的感悟,这位从矿山深处走出的女诗人,话语朴实而深刻。“劳动和生活是职工诗歌永恒的、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离开了矿山和工友,我的诗就成了无源之水。”近年来,温馨与许多一线职工进行了文学交流,对于“怎样写出好的职工诗歌”,她也有着独特的理解与看法:“职工诗歌不能仅仅停留在写‘我’的喜怒哀乐,更要写出‘我们’这个群体的共同情感、命运与追求。我的诗里,有我的工友,有我们的欢笑与汗水,我们是命运共同体。”刚刚踏入诗歌领域的职工,一不小心就会把自己的作品写成大而空的“宣传体”,对此,温馨给出了贴心的建议:“口号式的赞美是苍白的。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是细节,是那个‘躺下’的姿势,是那‘一树繁花’的想象,是矿石敲击的声音,是工友守护的手臂。用真实的细节说话,诗歌才有力量。”
推敲之间的精益求精
工作中的吴涛
生活中的吴涛 均为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
吴涛,宜宾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职工。1992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新闻作品200万字以上。诗作《星星的点灯人》在本次全国职工诗歌诵读大会获文字作品类三等奖。
一百二十圈铜质年轮
藏入巴蜀大地掌纹
钨丝一样倔强生成
杆塔上检修的安全帽如月亮
电缆穿过乌云拉直琴弦张力
夜的冷黑被啃成光明和温暖
七月酷热拨弄负荷表盘指针
转洇成工装里的盐粒和地图
用铁扳手校准季风角度
用万用表丈量暴雨伤口
手在调度屏上翻山越岭
测温仪扫描电线的体温
源网荷储充的图纸在案头生长
输电线穿越盆地骨节架起长廊
光伏板一闪闪在洒落星子
储能站的夜比月光醒得早
弯腰成大地的承重梁
抬头让银河落入电网
……
这首《星星的点灯人》,源自吴涛一次深入的采访与一份对电力工人深沉的致敬。而他的诗歌之路,则要从七八岁说起。“我父亲是教中文的,从那时起就开始给我和姐姐讲历史故事、背诵唐诗宋词,还教我们猜字谜、写对联、玩成语接龙。”父亲有意识地培养,让吴涛从小就对中国文字产生了敏感,领略到汉字的无穷魅力。“大学时,我选择了汉语言文学和新闻专业,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最终被诗歌语言的精炼与表达情感、故事的巨大张力所吸引,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尝试。”
无论是著名的“推敲”,还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都折射出中国历代诗人们对诗作的严谨和敬畏,这也正是吴涛创作的态度与初心。
在创作关于宜宾抗日英雄赵一曼的诗歌《李庄的月亮咬住风云》时,其中有几句他反复斟酌:赵一曼的马蹄声/把长江烫出一个洞/诫子书字字如电,仍在漩涡里发电。初稿用的是“仍在漩涡里发电”。但他总觉得“漩涡”一词,虽能形象地指代当年的抗战洪流,却可能将诗歌的警示意义局限于历史特定时期。赵一曼在牺牲前写给儿子的绝笔信,那字字血泪、感天动地的“诫子书”,其精神力量应该穿越时空,持续照亮今天。为了更准确地表达这层含义,他几经思考,将诗句改为:“诫子书字字如电,至今仍在发电”。“‘发电’,是产生能量、带来光明的意思。我希望英雄的精神,在和平年代,依然能为我们‘发电’,警醒我们不忘历史,奋发图强。”
作为一位长期从事诗歌创作与观察的职工诗人,吴涛对职工诗歌的亮点与特色有着系统地思考。“职工诗歌要有意象系统的独创性。比如用‘脚手架在生长’这样的动态意象,把静态的劳动场景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视觉与听觉通感;又如将安全帽比喻为‘移动的城堡’,赋予寻常工具以符号化的象征意义。职工诗歌的语言可以极其质朴,如‘吃青草/挨鞭子’般直白,也可以极尽浪漫想象,将飞驰的动车喻为行空的‘天马’,实现虚实结合的审美飞跃。职工诗歌的视角要灵活多变。可以从第三人称的‘塔吊俯瞰城市’的全景式描绘,切换到第一人称‘我是一颗螺丝钉的震颤’的物化体验,甚至将工具拟人化,如‘检车锤直立成工字’,让读者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劳动现场。”
专家谈——职工诗歌的“合流”与“破圈”
人物名片
陈杰平,中国职工文化体育协会诗词分会会长,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原主席。
在陈杰平看来,当下中国的职工诗歌创作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首先,专业水准与时代气息并重。许多职工诗人的作品,其艺术性已达到相当高度,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们紧密贴合时代脉搏,无论是反映智能化转型的‘新工业诗’,还是描绘城乡变迁的‘城镇化诗’,都充满了鲜明的时代感。其次,视角‘以小见大’。职工诗人善于从自身熟悉的工作和生活切入,写身边的师傅、一次具体的检修、一个午休的片刻,但透过这些‘小切口’,折射的却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大主题’,真实可感,富有感染力。第三,劳动主题鲜明,色彩丰富。职工诗歌天然地歌颂劳动、歌颂工匠精神、歌颂集体主义,弘扬的是主旋律和正能量,但它的表达方式是多元的、个性化的,是‘百花齐放’,而非‘千人一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陈杰平也清醒地指出了职工诗歌发展面临的痛点。他认为,当前职工诗歌创作一定程度上存在“小圈子化”倾向。“一些诗歌创作可能陷入了闭门造车的状态,与火热的现实生活有所脱节。同时,专业诗人与业余职工诗人之间,也存在某种程度的‘分流’,缺乏有效的交流与融合。”
如何破解这一困局?陈杰平强调了“合流”与“扩圈”两个关键词。“‘合流’,就是要打破专业与业余的壁垒,鼓励相互学习,让专业的艺术技巧与业余的鲜活经验相结合。‘扩圈’,则是要积极探索运用新的传播形式和平台,让职工诗歌走出传统的纸质刊物和内部交流,拥抱更广阔的受众。”
本次“我们的诗篇”全国职工诗歌诵读大会,正是“破局”的一次成功实践。陈杰平特别提到两个“第一次”:第一次在全总官方“职工之家”APP上进行大规模征稿,第一次增设了“视频诗”的征集类别。“这不仅仅是形式的创新,更是理念的转变。我们希望通过职工最常用、最便捷的平台,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降低参与门槛,激发创作热情。”
截至9月10日,本次活动共收到原创诗歌作品3000余首,诵读视频作品100余个,网络浏览量突破600万人次。“工友们直接在车间、工地、操作台上,记录下自己诵读诗歌的场景。背景是真实的劳动环境,面孔是真实的劳动者,情感是真挚的。这种‘原生态’的诗歌表达,其感染力是任何专业舞台都难以复制的。它让诗歌真正回到了劳动者中间,完成了从‘写工人’到‘工人写’的深刻转变,这才是职工文化最本质的回归。”
●记者手记
好风凭借力。这“好风”,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百年积淀的沃土,是新时代对工人阶级精神文化生活的深切关怀,是数字技术带来的传播东风,更是每一位如温馨、吴涛般的一线劳动者,心中那不灭的诗意火种。
诗酒趁年华。这“年华”,是个人奋斗的青春印记,是行业发展的峥嵘岁月,更是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当焊花与诗花一同绽放,当扳手与诗笔共同描绘蓝图,当千万普通劳动者的声音通过诗歌被听见、被铭记,我们便知道,“我们的诗篇”不仅是对《诗经》古老劳动歌谣的遥远呼应,更是这个时代最坚实、最动人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