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客”背后,考验的是服务理念和治理能力“小众爆火”与“热门遇冷”气象保护伞不只遮风挡雨这是普通人认真生活的样子扶起被流量“绊倒”的孩子卖不完的月饼要有合理去处升级便民服务,让品质生活“进阶”整治网络空间“情绪污染”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75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10-11

扶起被流量“绊倒”的孩子

张西流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据9月30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在社交媒体上,部分博主“晒娃”失去边界,有些在MCN机构加持下,将一些未成年人推至镜头前吸引流量。如何划定展示未成年人成长与过度商业化之间的界限,杜绝以“晒娃”博取流量牟利,值得社会各方关注。

父母记录孩子成长、分享喜悦,无可厚非。然而,当镜头下的童真被精心编排成剧本,当“萌娃日常”演变为精心策划的商业秀,缺失必要边界的“晒娃”就异化为了“啃娃”“坑娃”。

“4岁颠勺”“9岁浓妆”“小肉包被绊倒泪崩”……看似可爱的视频背后,是一条完整的打造网红儿童产业链:父母成为“经纪人”,MCN机构化身“造星工厂”,平台算法充当“推手”,共同将儿童推向流量漩涡。

在本该自由奔跑、无忧无虑的年纪,却被要求背台词、摆表情,甚至反复排练“哭戏”以博取同情与点击,他们的生活被镜头切割,成长被数据定义,自我认知被“点赞数”绑架。更令人担忧的是,暴露于公众视野的孩子,可能因网络暴力、隐私泄露、心理创伤等问题而面临不可控的影响。

“晒娃”变“坑娃”,在于部分家长被流量红利蒙蔽双眼,忘却了对孩子应有的保护与引导。平台也难辞其咎,算法推荐机制偏爱高情绪、强冲突内容,对儿童过度出镜、广告植入等问题审核不严,甚至主动推流,助长了歪风。

法律早已划出红线。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禁止组织未成年人进行有害身心健康的表演,广告法规定不满10周岁儿童不得代言广告。然而,在短视频平台上,针对孩子的“孵化约”“商务约”等签约方式依然存在。

扶起被流量“绊倒”的孩子,必须多方合力,家长应守住道德与法律底线;平台应对儿童类账号实施强监管,限制商业化功能,主动限流违规账号;监管部门须常态化执法,公开典型案例,形成震慑。

童真不应被标价,童年不容被炒作。我们追求的是网络清朗,是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庄严承诺。别让“钱途”吞噬了孩子的前途,别让流量淹没了童年的笑声。 (据《工人日报》)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