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骆寓言)在轻工食品行业加速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如何平衡生产效率与安全生产?成都市通过创新政企对话机制给出了答案。日前,由成都市应急管理局、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联合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主办的“民企会客厅”第72期“轻工食品企业安全服务专场”活动举行,10家轻工食品企业代表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面对面交流,通过政策精准解读、标杆经验分享和急难愁盼问题现场答疑,探索行业安全发展路径,为全市轻工食品领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安全动能。
活动现场,成都市应急管理局聚焦轻工食品企业安全生产痛点,重点解读了两项关键政策:一是有限空间在线监测前端改造支持政策,通过财政补贴和技术标准指导,鼓励企业对有限空间作业环境(如储罐、管道、发酵池等高风险区域)加装氧气、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浓度实时监测设备,推动安全设施智能化升级;二是行政执法与定制化指导帮扶政策,明确“首违不罚”“教育为主”等柔性执法原则,同时为企业提供“一对一”安全隐患排查指导,帮助企业精准识别整改方向,降低违法风险。
“过去我们对有限空间作业的风险认知停留在‘人盯人’阶段,如今政策不仅提供资金支持,更明确了智能化改造的技术路径。”成都豆香食品有限公司企业代表在会上分享实践经验时提到,该公司通过安装在线监测前端设备,实现了作业过程中氧气、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浓度的不间断实时监测。一旦浓度异常,系统会在现场和平台中心同步触发声光报警,提醒人员立即撤离或采取应急措施。“这套系统运行以来,我们的高风险作业区域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员工的安全操作意识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该企业的案例为同行提供了可复制的转型模板,现场多家企业代表当场表示“有意愿跟进改造”。
“能否提供移动式、带人体感应功能的电子围栏?”“企业自购的智能化监测设备如何接入全市统一监测系统?”在答疑交流环节,企业代表们抛出的具体问题直指安全管理中的实际需求。成都市应急管理局、市经信局等部门负责人“一对一”回应:针对移动式电子围栏的需求,将联合技术企业调研可行性,探索“固定+移动”监测网络互补模式;对于企业自购设备的接入问题,明确将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简化接入流程,确保企业自主投入的安防设施能融入全市安全监测“一张网”。
“我们不仅要‘送政策上门’,更要‘听需求到企’。”成都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在总结时表示,此次活动收集到的企业建议将全部纳入政策优化清单,后续将通过“收集-解决-反馈-问效”闭环工作机制,确保企业诉求“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
据介绍,成都市已连续举办72期“民企会客厅”,覆盖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此次聚焦轻工食品行业,正是响应企业“安全发展”核心需求的精准施策。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我们将以更精准的服务、更务实的举措,为轻工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成都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