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总工会和人社部一起启动了 “阳光就业”行动,计划在今年内帮助超过25万人找到工作。这个消息给就业市场带来了温暖。但我们知道,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真实的人。所以,这项行动的意义,不光要看帮助了多少人,更要看能不能把“阳光”真正照到每个求职者的心上,用暖心的服务赶走他们心里的担忧,并且让这份温暖不是像一阵“春风”那样短暂,而是变成一年四季都存在的 “常态”。
阳光就业,首先要做到“精准”,也就是要从“大面积撒网”变成“精准帮助”。这次行动主要面向离校后还没找到工作的困难毕业生等群体,这本身就体现了精准的方向。目前,“就业帮扶云”平台已经收集了超过435万个岗位。但是,信息多不等于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工会和人社部门不能只满足于搭建一个“信息集市”,还要深入后台,当好“就业介绍人”,利用大数据把求职者的需要和岗位的要求智能匹配起来,让每一份简历、每一次求职都能找到最合适的去处,实现从“人找工作”到“工作找人”的重要转变。
阳光就业,“暖心”很重要,要从“等着别人来问”变成“主动陪伴帮忙”。平台上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援助”功能,是暖心服务的开始。但对转岗的职工来说,他们可能需要转型的信心和技能;对困难职工的家属来说,他们可能希望找到离家近、时间灵活的工作。就业帮扶工作,技术是“硬条件”,但关心人是“软功夫”。我们不能只靠键盘沟通,还要真正走到他们面前,体会求职者的焦虑,理解他们的难处,做他们求职路上可以信任和依靠的“娘家人”,让冷冰冰的流程充满组织的温暖。
阳光就业,“常态”是最终目标,要从“搞活动”变成“长期运营”。这次行动有“年内”的目标,但就业问题是一直存在的。平台上线以来积累的数据和经验,是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财富。绝不能行动结束了,服务也跟着停了。我们要努力把“就业帮扶云”从一个“活动平台”变成“就业基础设施”,通过持续跟踪数据和动态分析,提前判断就业市场的趋势和风险,实现从被动“解决问题”到主动“预防问题”的提升,最终打造一个永远不关门的“阳光就业”市场。
“阳光就业”行动是对求职者的一份温暖承诺。让我们用心做好“精准”“暖心”“常态”这三点,让政策的阳光不仅能照到每个人,还能真正穿透困难,照亮每一个求职者前行的路,最后汇聚成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