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技术交流
9月29日一早,川中油气矿工艺技术所完整性技术组成员推开会议室门,与兄弟单位技术人员围坐交流,眼睛盯着滚动的屏幕,看着管网仿真模型参数曲线。这场技术交流源于不久前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动态新闻《川中油气矿管网仿真技术应用效果显著》的报道,兄弟单位看后当即联系,希望探讨技术实践经验。
“咱们不仅要分享已有的成果,更要一起琢磨怎么把技术挖得更深、用得更活,让它真正帮到生产。”完整性技术组组长周泓宇的话,既透着技术共享的诚意,也展现出团队对这项技术的底气。而这份底气的背后,是完整性技术组三年来从0到1突破的“攻坚之路”。
踏遍管线破难题
三年前,工艺技术所在管网仿真技术的应用上还是一纸空白。川中油气矿推进“数智化”转型,而管网仿真技术,就是破解难题的关键,却没人能熟练操作。
“系统功能模块复杂,得懂流体力学、热力学,一开始真像看‘天书’。”副所长马蠡回忆。面对难题,团队没有退缩,工程师蒋志默默把272页的操作手册抱回办公室,组长周泓宇带着团队成员主动分工,有人梳理核心模块,有人查阅气质参数资料,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手册上密密麻麻的注释,是团队共同的心血,连图标曲线含义都标得一清二楚。
光在办公室啃手册不够,建模前,团队还要分组跑现场, 落实点位、摸清工况。走管线、记压力、查阀室、核参数,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只有把现场情况摸透,回到办公室校准模型数据时,才能确保每个细节严丝合缝。
等技术摸透了,团队又一起把操作步骤拆成“创建起点-编辑流体-建立管线-模拟计算”的简单流程,团队成员沈武冬制作了图文版操作指南,蒋志则手把手教同事,鼠标点哪个按钮、数据怎么输入都讲得明明白白。
给管网装上“智慧大脑”
“把管网比作城市供水系统,以前我们只知道水压够不够、居民够不够用,现在有了仿真技术,管里的流量、压力、温度变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在给兄弟单位技术人员讲解时,周泓宇用这个通俗的比喻,点出管网仿真技术的价值。
今年初,致密气新增产能要外输,白末复线返输北内环的可行性成了关键。团队用管网仿真技术搭建模型,反复模拟不同工况,关停部分余压发电装置后,管网能否承载既定规模的气量?各节点压力会不会超过安全范围?经过多轮测算,他们最终给出“可行”的结论,还明确了最优运行参数,为致密气产能发挥疏导出高效外输通道。
让技术成为生产“好帮手”
“新井接入前,靠管网仿真技术模拟管线不同的接入路径、管径、气量对整个集输系统的压力、流量匹配度,确保新建产能以最优方案接入;在日常生产中,通过管网仿真技术实时调整管网压力分布,提前发现潜在超压节点,及时优化气量调配化解风险;模拟不同气质、不同用气量下的管网负荷,为气源调配提供依据……”如今,管网仿真技术已成为保障地面集输系统高效运行的“利器”。而这些,都是技术扎根生产的生动体现。
“现在还只是起步,得让技术更活。”蒋志说,下一步,完整性技术组将推动管网仿真技术与昆仑大模型深度结合,通过动态修正模型拟合度,构建“动态仿真-智能预警-自动优化”的闭环体系,实现问题的提前预判与高效处置。同时,团队还在编写《管网仿真技术培训手册》,计划让更多同事熟练掌握这一工具,让技术力量辐射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