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平昌县:激活“镇能量” 构建城乡融合新格局“舌尖”到“指尖”再到“田地间”川中油气矿:攻坚管网仿真 解锁增产“利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南充分会场活动启幕四川省第五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大安赛区活动收官实现“充电自由” 宜宾建成核心区“1公里充电圈”绵竹年画主题歌曲上线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82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10-20

川中油气矿:攻坚管网仿真 解锁增产“利器”

李曦 陈中楷 文/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进行技术交流

9月29日一早,川中油气矿工艺技术所完整性技术组成员推开会议室门,与兄弟单位技术人员围坐交流,眼睛盯着滚动的屏幕,看着管网仿真模型参数曲线。这场技术交流源于不久前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动态新闻《川中油气矿管网仿真技术应用效果显著》的报道,兄弟单位看后当即联系,希望探讨技术实践经验。

“咱们不仅要分享已有的成果,更要一起琢磨怎么把技术挖得更深、用得更活,让它真正帮到生产。”完整性技术组组长周泓宇的话,既透着技术共享的诚意,也展现出团队对这项技术的底气。而这份底气的背后,是完整性技术组三年来从0到1突破的“攻坚之路”。

踏遍管线破难题

三年前,工艺技术所在管网仿真技术的应用上还是一纸空白。川中油气矿推进“数智化”转型,而管网仿真技术,就是破解难题的关键,却没人能熟练操作。

“系统功能模块复杂,得懂流体力学、热力学,一开始真像看‘天书’。”副所长马蠡回忆。面对难题,团队没有退缩,工程师蒋志默默把272页的操作手册抱回办公室,组长周泓宇带着团队成员主动分工,有人梳理核心模块,有人查阅气质参数资料,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手册上密密麻麻的注释,是团队共同的心血,连图标曲线含义都标得一清二楚。

光在办公室啃手册不够,建模前,团队还要分组跑现场, 落实点位、摸清工况。走管线、记压力、查阀室、核参数,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只有把现场情况摸透,回到办公室校准模型数据时,才能确保每个细节严丝合缝。

等技术摸透了,团队又一起把操作步骤拆成“创建起点-编辑流体-建立管线-模拟计算”的简单流程,团队成员沈武冬制作了图文版操作指南,蒋志则手把手教同事,鼠标点哪个按钮、数据怎么输入都讲得明明白白。

给管网装上“智慧大脑”

“把管网比作城市供水系统,以前我们只知道水压够不够、居民够不够用,现在有了仿真技术,管里的流量、压力、温度变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在给兄弟单位技术人员讲解时,周泓宇用这个通俗的比喻,点出管网仿真技术的价值。

今年初,致密气新增产能要外输,白末复线返输北内环的可行性成了关键。团队用管网仿真技术搭建模型,反复模拟不同工况,关停部分余压发电装置后,管网能否承载既定规模的气量?各节点压力会不会超过安全范围?经过多轮测算,他们最终给出“可行”的结论,还明确了最优运行参数,为致密气产能发挥疏导出高效外输通道。

让技术成为生产“好帮手”

“新井接入前,靠管网仿真技术模拟管线不同的接入路径、管径、气量对整个集输系统的压力、流量匹配度,确保新建产能以最优方案接入;在日常生产中,通过管网仿真技术实时调整管网压力分布,提前发现潜在超压节点,及时优化气量调配化解风险;模拟不同气质、不同用气量下的管网负荷,为气源调配提供依据……”如今,管网仿真技术已成为保障地面集输系统高效运行的“利器”。而这些,都是技术扎根生产的生动体现。

“现在还只是起步,得让技术更活。”蒋志说,下一步,完整性技术组将推动管网仿真技术与昆仑大模型深度结合,通过动态修正模型拟合度,构建“动态仿真-智能预警-自动优化”的闭环体系,实现问题的提前预判与高效处置。同时,团队还在编写《管网仿真技术培训手册》,计划让更多同事熟练掌握这一工具,让技术力量辐射更广。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