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溪河上的磐石:一座水电站的百年守望广告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92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10-31

龙溪河上的磐石:一座水电站的百年守望

张璐记者万天月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泸州市,长江与沱江在此交汇,龙溪河奔流不息。河岸之上,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水电站---洞窝水电站巍然屹立,如时光中的磐石,静听激流回响。自1925年发电点亮泸州第一盏灯以来,它已悄然运转了百年。

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洞窝水电站诞生于山河破碎的年代,曾点亮抗战中的军工脊梁,也见证了中国水电从蹒跚起步到走向世界的历程。今天,被誉为“中国水电活化石”的它,仍以每秒3立方米的流量轰鸣不息。那轰鸣声,不仅是水的奔流,更是一个民族工业自强传奇的深沉回响。

洞窝水电站大门

拦河坝俯视图

当年的斜井工程安全优质胜利竣工大会参会人员合影

星火初燃 自主水电的破晓之光

洞窝水电站的设计者、建设者税西恒(1889年-1980年)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九三学社主要创始人之一。1919年,留学归国的税西恒目睹家乡百姓还在使用煤油灯,毅然点燃了他“实业救国”的火种。

为寻找理想坝址,他踏遍龙溪河岸,最终在洞窝觅得一处40余米落差的瀑布。随后,他又沿河奔走,联合骆敬瞻、彭玉富等志士,深入山川,展开了艰苦的测绘与勘探工作。

然而现实如龙溪河中的礁石般冷硬。当税西恒带着精心设计的电站图纸四处募资时,乡绅们对“水力发电”这一新事物连连摇头。从德国订购的机组催款急如星火,原本承诺认股的商人却纷纷退出。

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税西恒毅然变卖祖田,倾尽家财认购股金。凭借这般破釜沉舟的决心,他当时筹得30余万银元建设资金,开启了中国自主设计建造水电站的艰难历程。

建造之路充满荆棘,而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建材的短缺。

面对技术与材料的双重困境,税西恒创造性地融合西方大坝工程理论与中国传统工艺,使用糯米浆混合石灰浆黏合条石,筑成了电站厂房和主机基础。这一巧思,让电站建筑在百年风雨中依然坚固如初。

1925年,电站建成发电,取名“泸县济和水力发电厂”,表达了税西恒“救济百姓、和衷共济”的家国情怀。当电站亮起的第一束电光划破川南的漫长黑夜时,它不仅点亮了泸州的万家灯火,更点燃了中国水电自主发展的燎原星火。

战时脊梁 铸就兵工报国血脉

当抗战的烽火席卷而来,洞窝水电站的命运便与国家存亡紧紧交织。

1939年,日军对泸州城进行多次轰炸,电站输电线路和设备遭到严重破坏,电厂已无力修复和维持正常生产。

此时,刚从河南巩县迁川落户泸州的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第二十三工厂(泸州北方公司前身)正在洞窝附近建设防化战剂工场,急需配套动力保障。同年12月,泸县济和水力发电厂让渡给第二十三工厂,成为工厂自备电站。电站由民用转作军用,从此披上“戎装”,并更名为“洞窝水电站”,成为抗战军需的“动力心脏”。

在烽火连天中,洞窝水电站以持续稳定的电力支撑工厂昼夜运转,全力生产防毒器材、化学战剂、工业原料等抗战物资。其独创的“双回路应急供电模式”使防毒面具核心部件---活性炭电极的废品率从37%降至6%,其中氯气制备车间的电力依赖度高达91%。

工厂首任厂长吴钦烈在1940年度工作报告中特别记载,洞窝电力之于我厂,犹血脉之于躯干。正是这种共生关系,使得西迁后的巩县兵工分厂在抗日战争时期创造了月产防毒面具4000个的奇迹,而电站的工人们冒着空袭抢修线路34次的动人事迹,仍清晰记录在战时供电日志上。

动力不息 三次扩建锻造能源心脉

这座“动力心脏”能在战时强劲搏动,离不开战前的未雨绸缪。早在1935年至1938年间,洞窝水电站便启动了首次扩建:新建厂房、扩建引水系统,并订购了一台240千瓦立式水轮发电机组。

在机械工具匮乏的极端条件下,工人们仅凭手摇绞车和藤筐,依靠铁锤钢钎,胼手胝足,硬是在坚硬崖壁上开凿出一条直径1.2米的纯砂岩竖井,作为关键的压力管道。至1938年,随着崭新的240千瓦机组成功并网发电,电站总装机容量跃升至380千瓦,不仅满足了当时的需求,更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1年至1952年间,洞窝水电站进行了第二次扩建。1941年,工厂启动第二次扩建筹备,从国外订购了两台500千瓦立式水轮发电机组。1942年,扩建工程全面铺开:改造拦河坝,将其高度从2.5米提升至3.2米;对首次扩建开凿的压力水管竖井内壁进行了精细化处理;同时修改压力水管入机段,深挖水轮机层,重修蜗壳基础等。

在物资匮乏、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里,工厂克服重重困难,历时4年,于1946年完成了引水系统扩建的艰巨任务。1947年,服役近10年的240千瓦机组被拆除。两台500千瓦机组分别在1951年和1952年成功安装并投入运行,至1953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1000千瓦,实现了水力资源的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中,洞窝水电站以其稳定的电力输出,为保家卫国、抵御外侮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能量之源”,有力支撑了兵工生产这条“生命线”。

这座作为能源命脉的电站,其成长脚步从未停歇。1983年至1988年间,洞窝水电站迎来第三次扩建。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工厂的快速发展,电力需求急剧增长,其原有的装机容量已难以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为此,工厂通过深入调研,提出增装一台国产125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和升级改造在用的两台500千瓦机组电气设备方案。

新机组压力水管的敷设是扩建工程中的一大难题,兵工人发扬“因地制宜、敢为人先”的精神,会同施工队创新采用“全断面、小药量二次爆破”技术,在前池末端值班室右侧挖出一条全长90余米、倾角24度的斜井隧道。隧道采用弧形洞顶设计,高宽均为3米,并与主厂房水机层精准贯通,成功避免了爆破对地质和建筑的破坏。此项“二次爆破减震工法”后被写入《西南地区小水电施工规范》。

历经六年的扩建工程,工厂对大坝取水口、引水渠、压力前池、斜井隧道、压力水管、新厂房等关键部位进行了系统性改造。至1988年,全新的1250千瓦中国杭州发电机组及其配套设备成功通过72小时试运行,提前四个多月并网发电。电站总装机容量随之跃升至2250千瓦,标志着此次扩建收官。

匠心传承 续写百年运行传奇

坚实的硬件设施,更需要精益求精的运维精神来延续生命。洞窝水电站百年安全运行的背后,是一代代兵工人对匠心精神的传承与对日常工作的执着坚守。

在今天的洞窝水电站,两台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5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是目前全球唯一仍在持续发电的同类机组。随着时间推移,设备老化问题逐渐显现。

“由于设备‘老龄化’,每一步拆解、分类、再安装都需谨慎至极,因为这些零件可能全世界就只有这一个,再加上当年就是‘定制’,现在已无法轻易替代。”电站现任班组长左泸平自豪地说:“针对电站的机组,特别是两台500千瓦国宝级机组,历代电站员工摸索总结出了一套点巡检、润滑、维保的独门秘籍。每一次检修都可谓是‘精修细检’,往往会超出同类设备检修几倍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正是历代班组员工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才有了机组至今安全稳定运行的奇迹。

每逢机组大修前,电站都会组织技术与班组骨干开展专题研讨,总结经验,推演方案,攻克技术难题。“水轮发电机组定子定位筋安装时,要注意控制好轴线方向,同时注意径向垂直度、定半径这些关键参数”“电缆头是电缆线路中最薄弱的部分,它的工艺质量是电力线路安全运行的关键”……检修现场,师傅们或亲手示范,或从旁指点,或细致讲解,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正是凭借这种口传心授的传承,经验得以凝为规范,让百年电站的脉搏至今强健有力。

与此同时,电站还建立起一个包含200余件自制件的“古董备件库”,维修工具均按原厂标准进行定制。墙上那挂放整齐的维修工具板,早已超越其本身的功能,成为兵工人“一丝不苟”精神的无声诠释与恒久见证。

时代新篇 谱写工业遗产的当代华章

这种精益求精的基因,不仅体现在对旧物的守护上,更延续于不懈的创新之中。

穿越百年风雨,洞窝水电站的创新基因始终未变。1988年加装的1250千瓦国产机组,与早期引进的国外压力管道及发电设备共同构成跨越不同时代的融合系统;技术人员独创的“古法防潮术”---用烘灯为百年机组驱湿,用桐油保养木质控制台---让老设备保持着95%以上的年运行效率……

从点亮500余盏街灯到累计发电3亿度,洞窝水电站的百年历程恰似龙溪河奔流不息。今日电站内,斑驳的控制盘上,功率表指针仍精准如初、稳定指向刻度---这是对“土法智慧”的致敬,更是中国工业韧性的鲜活见证。正如当代工程师所言:“我们不是在维护设备,而是在守护一部立体的中国工业进化史”。

如今,洞窝水电站拥有了多重身份。它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工业遗产,也是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充分发挥其在爱国主义教育、兵工传统教育和国防科普等方面的功能,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组织编撰电站培训教材,并精心设计了涵盖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军工科普、水利水电等主题的系列研学课程。

公司创新采用“课堂+现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地体验有机融合,确保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真正做到“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游有所乐”。为生动讲好红色故事,电站内还设置有“荣誉历程+水利智慧+国防教育”等主题图文展板,并在关键点位配备音频导览扫码标识。同时,“泸州北方”微信公众号也开设了洞窝语音导览专区,方便游客随时随地深入了解电站的历史与文化。

当参观者轻抚机组外壳,时光仿佛在指尖倒流,无数身影在此重叠---藤筐中的矿工、控制室的值班员、菜地里埋机床的护厂队员……他们以钢钎、汗水与忠诚,共同铸就了“电流不灭,山河永固”的不朽史诗。

作为中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水电站,洞窝水电站见证了民族工业的崛起与腾飞。从抗战时期的“电力生命线”到新时代的国家工业遗产,从单一发电功能到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研学实践基地与教育基地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它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谱写着工业报国的壮丽篇章。

税西恒雕像

两台5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电站员工“听音辨故障”

洞窝水电站斜井工程施工现场 均为受访单位供图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