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部针对特定餐饮文化形态的地方性法规,《广州早茶传承保护规定(草案修改稿)》近期公开征求意见,这标志着广州早茶文化的保护进入法治化新阶段。笔者品味这碟“立法点心”,尝出了文化自觉的味道。
笔者认为,草案最妙之处在于,没有对“茶位费”一禁了之,也未将“预制点心”妖魔化,而是用“明示工艺+差别定价”的思路,在效率与匠心之间清晰地划出一道界线。
你要快节奏吗?可以,预制点心立等可得,价格相当实惠。你要慢体验么?欢迎,现做点心是慢工夫,价格明明白白,就是要贵一些。既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又标出了传统技艺的价值“锚点”,这份手艺值这个钱。
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间寻平衡,于规范与活力交汇处见智慧。这种规定,既尊重市场规律,又暗含文化导向,让广州传统早茶技艺不至于在工业化浪潮里褪了本色。
随着快餐、外卖等即时消费节奏加快,要传承一座千年商都的美食记忆,光靠怀旧情怀是不够的。放眼全国,柳州螺蛳粉、兰州牛肉面等靠标准化实现百亿产值;沙县小吃、桂林米粉等用地理标志守住原产地身份;狗不理包子、南翔小笼包等凭借非遗名录传承技艺,守护非遗传统美食味道的办法还真不少。此次广州早茶立法跳出了单一产品标准化的思维,从消费端痛点难点切入,倒逼行业生态系统明晰规则,构建“标准-产业-文化-品牌”的良性循环,实现从“管产品”到“营生态”的跃升。
在法治化过程中,必定要面临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比如,文化传承与商业效益的平衡问题,标准制定与流派差异的矛盾问题,老字号保护与新品牌培育的竞争问题,消费习惯变化与传统礼仪淡化的现实问题,非遗传承与人才断层的问题,监管尺度与执行弹性的操作问题等等。具体实施中,需要推广柔性标准以容纳茶楼的创新空间,根据茶楼规模、传承能力提供差异化的政策支持,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加强配方、商标保护,宣传普及早茶礼仪实现早茶文化的活态传承。总之,既要守住传统的根,也别捆住了创新的手。
一碟“立法点心”,一域技艺传承,既是文化自信的落地生根,也是城市文明的静水深流。当法治的智慧浸润蒸笼袅袅的热气,广州早茶便不再囿于一盅两件的寻常烟火,而是升华为一城千年的文化自觉。